地藏经在线网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

发布时间:2023-01-25 22:55:36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生活中的佛教

  立社念佛万古师

  我国人知有西方净土,当从大乘佛经开始传译为始。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道行般若经》,是为我国大乘佛经传译的开始,般若与净土思想同传我国。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的信仰弥陀净土,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弥陀净土信仰的最早记载。东晋潜青山竺法旷(327—402),“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可谓中土往生净土之创导者。其后,有慧远(334—416)大师与同学慧永先后入庐山,刺史桓伊乃奏立东林寺。闻公讲经感山神献木、雷雨劈地之异,名其殿曰:“神运”。元兴元年(402),远公大师与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洋宗炳等123人,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预其社者皆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皆由远公化道遐播,群趋而至。自此以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诸大师,莫不以此而自行化他,弥陀净土于是畅行中华大地。

  远公大师,为一代佛教之伟才。大师僧格尊严,不畏权势,惟道是从,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师道盛德隆,威神莫测,迄译佛典,启建莲社,誉满环宇,终得上品往生。今略其余,专谈大师结白莲社念佛,以明净土宗师之风范。

  万古宗师学人楷模

  慧远大师(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生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13岁(346)从舅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博通六经,旁通《周易》、《庄子》、《老子》等学。21岁,欲至江东与名儒范宣子俱隐,值中原兵戈,路塞未成。

  闻道安法师居太行山,遂与弟慧持往投。一日听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与弟投簪落发。精思讽诵,以夜继曰,常以大法为己任。道安大师曰:“使道流中国者,其在远乎?”晋太元六年(381),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时远大师之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大师学侣浸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师更立寺于山之东,遂号“东林”。远大师率众行道,于寺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木莲华,分刻昼夜,因波随转,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大师曰:“诸君之来,能无意于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于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大师为作序曰: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熟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或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大师以江东藏经多缺,即遣弟子远越葱岭,请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罗什大师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暗与理合。”

  师居山30年,专志净土,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中,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即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旨。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诸如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师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师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终年83岁。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奉全躯葬于西岭。安帝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凝寂之塔”。谢灵运立碑,以铭其德。大师德业广被,历代帝王追谥,即多达五次。有《庐山集》10卷行于世,后人辑有《庐山慧远法师文钞》。

  创白莲社祈生净土

  大师笃信识神不灭,对三世因果、轮回报应深信不疑。故深惧生死之苦,累世轮回之痛,汲汲以求出离之途。闻极乐弥陀净土法门,即一往深情,专志期生西方净土。时因大师道业卓着,佛法日隆,四方缁素来归者众,东林寺之常住僧亦超百人。《高僧传》载:

  “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大师并请刘遗民着《发愿文》,其文为:

  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霜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推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期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之无主,则渺茫何津。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叩篇开信,亮情天发。乃机象通于寝梦,欣欢百于子来。于是灵图表晖,影侔神造。功由理谐,事非人运。兹实天启其诚,冥运来萃者矣。可不克心专精叠思,以凝其虑哉。然其景织参差,功福不一。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是以概焉,胥命整襟法堂,等施一心.停怀幽极,誓兹同人,俱游绝域。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则无独善于灵峤,忘兼全于幽谷,先进之与后升,勉思汇征之道。然复妙观大仪,启心贞照。识以悟心,形由化革。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

  《发愿文》全文四百余字,言简意赅,行文流畅,是一篇极为优美的骈体赋文。其音韵和美,意境崇高,感人至深。

  文中说“维岁在摄提格”,摄提为星名,这是战国至秦汉时,用星岁纪年法,当木星在丑位时,天体(太岁)运行至寅位之年。后来的干支纪年法,爰以寅年称摄提格。大师在庐山,遇到三个寅年:即庚寅年、壬寅年和甲寅年。其中庚寅年为公元390年,大师进山才10年,雷次宗才5岁,刘遗民尚未入山,故不可能一起结社念佛。甲寅年为公元414年,刘遗民已生西,大师已到暮年,故亦不可能。剩下的是壬寅年,为公元.402年,此时大师入山后从者已众年,德望己扬,雷次宗也有17岁了,因此摄提格应以此年为准,即是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

  《发愿文》首先提出远公大师之“三报论”,以述结社念佛之缘起:“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人不淑。此期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由此可知,莲社中人都有人命无常,如白驹过隙之感,故能摒除讲说,虔修念佛,借莲华以明志,共期西方之生。《发愿文》还讲剑,虽然发愿者“景织参差,功福不一”,其结社之目的是“誓兹同人,俱游绝域”,即是集同志者念佛,同生绝妙的西方极乐世界。

  从《发愿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大师所提出的神识不灭,三世因果之说,是修持净土法门的前提。如果不信这两个原则,便难以生起念佛求生净土之心,这也是净土难以起信之因。如果这一关通过了,那往生净土法门,就是超越因果轮回的捷径。

  关于念佛社之以白莲为名,通常之说是因太元十七年(392),谢灵运于寺凿池种白莲,遂以白莲为名。其实莲花之于佛教、于弥陀净土有其深因在:莲花在佛教中是清净、圣洁和吉祥的象征。因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莲花还用来表示佛陀的相好,也以莲花来比喻菩萨所行的善法;在十方净土中,莲花与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尤为深切:因极乐世界之天人都从莲花中化生,故极乐世界又称莲邦。《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观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等菩萨坐宝莲花,于念佛人临命终时,手持莲台来接引他往生极乐国土。同样在《无量寿经》中亦说到西方世界,有众宝莲花遍满。可以说莲花是极乐世界的象征,自然以莲花命名念佛求愿往生之结社,是贴切不过的了,这也应当是大师以白莲为社命名的原因之一。

  据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法师所辑的《释氏要览》卷一之说,莲社有四义:庐山东林寺中多植白莲而名之;因西方净土有九品莲花接引往生者而名之;因嘉奖莲社中人不为名利所污而名之;因大师弟子法要,刻制十二叶木莲花植水中用以计时,使礼念不失时故名之。

  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我们从远公大师的《念佛三昧诗集序》所写的:“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宵惟勤,”可知大师带领东林寺大众所修的法门,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大师修行的特色。

  大师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解释念佛三昧时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由是可知大师所说的三昧,即是专思寂想的意思。一心专念,止寂他想,这也就是止观双运。修此则内在智光得以显发,慧光鉴照即洞明一切幽玄,出生无穷妙用。

  远公大师认为念佛三昧是诸三昧中最殊胜,也是最容易进入境界的一种三昧。大师在同一篇文中说: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一作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这段文的意思是说:三昧的种类很多,在诸三昧中,功德高而又容易进入高境界的,当以念佛三昧为第 。为什么呢?因为,穷尽玄妙达到寂灭境界,即是如来性体。如来性体,任运神妙,随缘妙应,无有定规。佛性能使证人念佛三昧的行人,浑然泯却人我是非的界限,涤荡种种知见。遇缘应事,犹同镜子,镜子明亮,内照分明,便显现出森罗万象,即使是耳朵和眼睛不能见闻的景物,只要运用闻性和见性,亦可通晓无碍。在念佛三昧中,能看到渊深、凝寂和虚灵的性体,悟证到灵性本原湛明一体,清澈净明,法尔自然。用本心聆听内在的念佛玄妙之音,就可使尘劳挂碍日渐消除,滞塞的执情漫漫融化开朗。如果不是天下最微妙的念佛法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

  从上文可知大师所修的念佛三昧,渗透着禅定与般若之学,这与大师的修学背景有关。因大师出家后,就学于道安大师,并随安大师达25年之久。安大师所用的是般若与禅定并重的修行方法,般若是理论,禅定是实践,两者不可偏废,若要证悟般若,就得修持禅定。又由于当时社会困苦的境遇,激发了人们的出离心,此一思想正与净土的出世理念相吻合,故远公大师融会老庄与禅教思想,会归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风云际会,揭开了中国净土宗序幕。

  同志百余贤人十八

  远公大师居庐山,因道业卓着,佛法日隆,四方来归缁素日众。《庐山莲宗宝鉴》卷四谓:“师徒众往来三千,真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乃与刘遗民等十八贤为上首。”其中所说的十八贤人即:慧远、慧永、慧持、道生、昙顺、慧睿(《东林十八高贤传》称僧睿)、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佛陀耶舍、佛驮跋陀罗、刘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有关十八贤之传记,最先记载于《莲社高贤传》一卷,该传今收录于志磐之《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中,清朝王谟增修《汉魏丛书》之际,亦将之编入,是传后收入《卐续藏》第13册中。宋代陈舜俞着《庐山记》卷3有《十八贤传》,记载东晋慧远、雷次宗等18人之传略,为后世说慧远等十八贤者立白莲社,弘传净土信仰之主要根据。

  然此《莲社高贤传》并非成书于晋代之古书,书中所说的十八人,有人认为按史考证,则有出入。今说明如下:认为其中的慧持大师,已早在隆安三年(399)入蜀,后一直未回庐山,而否定其是莲社成员。我们知道持大师在蜀亦是修净土的,不知其时有否以通信方式入社?佛陀跋陀罗是在义熙七年(411)到庐山,那时莲社已成立10年了,不过他是受慧远大师所请来山的,他是莲社成员,应当是到庐山后所加入。来山后为大师译出《修行方便禅经》,对莲社众师友的修持,是很有帮助的。雷次宗在元兴元年只有17岁,将他列入高贤,可谓少年有成,有志不在年高,值得向他学习。今将庐山莲社十八贤,简要介绍如下:

  慧远(334—416)大师莲社主,见上文。

  慧永(332—414)大师 东晋僧人。号香谷,俗姓潘,河内(今河南沁阳)人。12岁出家,师事竺昙现,后与慧远大师同学,于道安大师座下。素志与慧远共游罗浮山,因慧远大师为道安大师所留,师即于东晋太元初年(376)先行,至浔阳(今江西九江)时,为郡人陶范舍宅为西林寺所留,师遂居庐山西林。师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又于峰顶别立茅舍,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立志往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问其故,师答:“佛来!”言毕怡然而寂,僧俗咸闻异香,七日方止。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之号,世寿83岁。

  慧持(337—412)大师东晋僧人。慧远大师胞弟,幼读书时.一日可记他人十日之量。年18与其兄同师事道安大师,遍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397—401)中,辞兄人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潭寺,大弘佛化。义熙八年(412)往生,寂年76岁。后慧远大师于定中见师与慧永已生西方。寂时遗嘱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

  道生(355—434)大师 东晋、南朝宋间僧人。亦称竺道生。俗姓魏。巨鹿(今属河北)人。寓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幼依沙门竺法汰出家。15岁便登讲座,20岁受具足戒。东晋隆安元年(397),到庐山问学于慧远,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时慧远已接受僧伽提婆所介绍的一切有部之学,道生也受其影响。元兴三年(404)偕同慧睿、慧观、慧严等人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后秦主姚兴命他和罗什弟子道融论难,往复百翻,言无不切,众人皆服。他和僧肇两人,为罗什门下最年轻,也是最有才华的学者。南朝宋文帝与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均对其极为敬重,常相从问道。义熙十四年(418),法显在建业(今江苏南京)与佛陀跋陀罗合作,译出《大般涅槃经》的初分四千颂,共6卷,名《大盘泥洹经》。经中说除一阐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大师剖析经义后认为: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那么一阐提也是有情,何得独无佛性?此乃经来未尽耳。于是倡一阐提皆得成佛说。此说出后,群情大哗,都认为道生违经背义,并将他摈出僧众之列。他到苏州后,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传师于苏州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阐提有佛性时,群石皆为点头,于是有“顽石点头”之说。直到后来,北凉昙无谶在元熙二年(421)译出的大本《涅槃经》40卷传到建业,其中也提到一阐提可以成佛,才证明道生大师预见的正确。元嘉七年返庐山。此后,道生大师在庐山讲《涅槃经》,听众无不悦服。大师晚年在庐山改订《法华经注》时,提出自己的判教之说,认为释迦一代的教法,不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等4种*轮。与此相应的,则为《阿含》、《般若》、《法华》、《涅槃》等经,推崇《涅槃》为佛说法的最高阶段。元嘉十一年于讲座上端坐而逝,世寿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继续倡导顿悟之义。

  昙顺(347—425)大师 东晋僧人。黄龙人。幼出家,承训罗什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大师叹曰:“此子奇器也。”后至庐山,同修净业。宁蛮校尉刘遵孝于江陵立寺,请师前去,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刘宋元嘉二年,异香满室,别众往生。

  僧睿(355—439)大师 东晋僧人。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三藏咨禀经义。罗什大师译《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以此言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后来到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宋彭城王义康,要入第受戒。师曰:“礼闻来学。”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钱三万买貂裘,奉师常用敷坐。大师曰:“此虽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弃也。”王闻后益加敬仰。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字音求证于师,因为着《十四音训》,梵汉昭然。元嘉十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寂,众见卧内一金莲花,倏尔而隐。

  昙恒(347—418)大师 东晋憎人。河东人。童孺依运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讲说。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昺(365—435)大师 东晋僧人。俗姓陈,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幼即出家,人慧远大师之门。广通经律,兼明老庄,志节高洁,言行合一。以念佛三昧为念,常恒不绝。义熙十四年(418),远公大师往生之后,预章太守王虔人山谒师,奉为山中之主,继席慧远大师于东林。元嘉十二年,大师集众念佛,就座而寂,世寿7l岁。

  昙诜(36l—440)大师东晋僧人,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尝着《穷通论》以明宿修,述《莲社录》以记往生。又能识别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甘苦之味,妙尽其理,人知其有密证。元嘉十七年集众谓:“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念佛百声而寂,春秋八十。

  道敬(369—420)大师东晋僧人,俗姓王,琅琊人。祖凝之守江州,遂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终El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早夜弗替。远公归寂,乃入若琊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念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散。春秋五十二。

  佛陀耶舍大师东晋译经家。意译觉明、觉名、觉称,北印度缔宾国人。十三岁出家,至十五岁日诵经二三万言,二十七岁始受具足戒。常以读诵为务,专精不怠,博通大小乘。鸠摩罗什大师游学时,曾师事之,后应之请,于姚秦弘始十年(408)至长安,协助大师译出《十住经》。其后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并泽《长阿含经》,由竺佛念传译,道含笔受。义熙八年(412)至庐山人社,后辞返缔宾,得《虚空藏经》一卷,托贾客致凉州诸僧,其后不知所终。

  佛陀跋陀罗(359—429)大师后秦时来华印度僧人。一名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族姓释迦,系释迦世尊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5岁丧父,17岁出家。据说其背诵经典,一日能完一月之业。曾与同学僧迦达多游缔宾,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觉军)受禅法。后受智严之请东来,于后义熙四年(408,另有二年或三年之说)至长安。因被人指斥为显神通而见摈,应慧远大师请,与弟子慧观等40余人赴庐山,备受欢迎,并邀入社。留居庐山年余,译出《修行方便禅经》2卷。东晋义熙七年(411)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从义熙十二年到十四年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只律》40卷;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6卷。后又译《华严经》60卷;经重校至宋永初二年(421)完成。其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归塔于庐山北岭。

  刘遗民 (352—410)东晋居士。名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徐州)人。初任府参军,历任宜昌、柴桑县令,后去职,与周续之、陶潜等皆不应征命,时称浔阳三隐。遗民之号,传系刘宋武帝表彰其不屈所敕。时慧远大师止庐山修念佛三昧,居士往师事之,先后有清信士宗炳、雷次宗、周续之、张野、张诠、毕颖之等咸来庐山,乃于西方三圣像前建斋立社,同修净业,誓愿往生净土,居士作《发愿文》,辞意典雅,至今传诵不已。后程之度西林涧北,别立禅坊,精研玄理,兼持禁戒,着《念佛三昧诗》见志。居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时,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居士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被之。他¨念佛又见入七宅池,见莲华青白色,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卐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居士饮水甘美。及寤,异香发于毛孔。乃语人曰:“吾净土之缘至矣!”请僧转《妙法莲华经》,近数百遍。居士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次供养阿弥陀佛。复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绎功德,愿与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掌,泊然化去。剌子壅积土为坟,勿用棺。时晋义熙六年,殁年五十九。

  张野(350—418)晋代居士。字莱民,居浔阳紫桑。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好友田宅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与九族共。入庐山与刘、雷同尚净业。及远公大师卒,谢灵运撰碑文,以铭其德,居士序之。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周续之(357—423)晋代居士。字道祖,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十二岁,人豫章太守范宁门下受业,通五经、五纬,人称十经童子。既而闲居,读《老》、《易》诸书,虔信佛法,精般若妙理。后入庐山师事远公于白莲社,与刘遗民、陶渊明称之为浔阳三隐。宋武帝召至都间,馆东郭外行幸问《礼经》,世称通隐先生。居士终身未娶,布衣素食,因素患风痹,后移病钟山,殁于景平元年(423),春秋六十七。

  张诠(359—423)东晋居士。字秀硕,张野之族子。尚情高逸,虽耕锄,犹带经不释。朝廷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宗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379—447)刘宋居士。字少文,南阳(今属河南)人。擅长书、琴、绘画、精玄理。殷仲堪、桓玄并以主簿辟,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辟为主簿,答曰:“栖丘饮谷三十年矣。”即入庐山师事慧远大师,专修净土。还江陵,闲居绝俗。衡阳王义季曾亲访之。宋受禅三征环应。雅好山水,凡所游履,悉图于壁。西陟荆巫,南登衡岳,所到之处则结宇山中,以遣尚平之志。居士尝着《明佛论》,盛赞佛教,鼓吹精神不灭,深得宋文帝刘义隆之推崇。尝撰《难白黑论》,以非难慧琳之《白黑论》。居士又曾与当时着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就有无佛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此等论述皆收录在《弘明集》中。因疾归江陵,静观道以养老。宋元嘉二十四年殁,寿六十九。

  雷次宗 (386—448)刘宋居士。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少入庐山,师事慧远大师,从之学三礼、毛诗,并修净业。其后,立馆于东林寺之东。长乐隐退,笃志好学。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至京师,令开干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二十五年,帝复强征至京师,为筑招隐馆于钟山西岩下。次宗不入公门,每自华林园东门入延贤堂为:太子诸王讲经。是年无疾而卒于钟山,世寿六十三。

  时与庐山远公有关系者又有:

  毕颖之,新蔡(河南新蔡)人,《高僧传》卷六《慧远法师传》中,说他曾与刘j遗民等“依远游止”,但十八贤传中无其名。生卒年与事迹不详。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小名客儿,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东晋世族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好学博览,工于诗画、书法,纵横俊发,独步江左。历任太尉参军、永嘉太守等职。幼归三宝,深入经藏,阐竺道生顿悟之义,着《辩宗论》。东晋i义熙问,至庐山参礼慧远大师,大师于道场前掘池种白莲华,与志同道合者结白莲社,灵运为作《净土咏》。又曾参与润饰《大般涅槃经》译文,另撰有《金刚经注》、《涅槃经疏》等。

  蓬勃发展誉称共宗

  自庐山慧远大师来山结白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一时四方前来参集之众多达三千,庐山遂成我国莲宗之胜地。其后桓玄禁佛汰僧,独此山幸免于难。当时,除修道之士,如陶渊明等一代名士,亦厌离世乱遁居此山,大书法家王羲之也于山中建归宗寺,迎请佛陀耶舍住之。

  慧远大师示寂后,道昺大师主盟白莲社。隋开皇年间(581—600),天台宗智顗大师两度来山开讲,闻法者多达5000人。至唐代,净土宗高僧善导曾来山寻访慧远遗迹;智舜于山中讲《观无量寿佛经》。玄宗时,曾敕建慧永之塔于山中。永泰元年(765),法照入山结“西方道场”。大历年间(766—779),神凑于东林寺弘传律学。元和二年(807),自居易于遗爱寺附近结草堂。会昌法难后,大中六年(852),宣宗敕令复兴东林寺。宋元丰二年(1079),神宗敕改东林寺为东林太平兴国禅院。绍兴十七年(1147),法道于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元至大年间(1308—1311),优昙普度住于东林寺,编撰《庐山莲宗宝鉴》,弘扬净土教义。清代以降,佛寺渐次衰颓,,但净土宗至今盛传不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林寺在果一法师带领下得到修复,其规模大于前。1994年9月,传印法师接任方丈后,寺院又有较大的发展,特别在净土宗文化研究上,出了很大力气,我们今天能在这里召开研讨会,就是很好的例证。

  庐山念佛法门,对后世之影响,主要是开创了结社念佛之先河。大师所倡的念佛三昧,则只有少数人能接受。直到唐代善导大师倡行持名念佛之后,念佛之风渐盛,到宋代则结社念佛之风大行于世,以后净土法门逐渐成为各宗共修的法门,可谓各宗修持归向的共宗。

\

  如法照大师于大历四年(769)在衡州湖东寺建立念佛道场,宋代省常大师于淳化年间(990—1093)在钱塘昭庆院结净行社,宗赜大师于元佑年间(1086—1093)在真州长芦寺建立莲华胜会,南宋道琛大师于绍兴年间(1131—1162)成立净土系念道场会,凡此等等,都是大师们钦慕庐山遗风,而建立起的僧俗共修之净土道场。元代延佑占三年(1316),日僧澄圆来华,至庐山礼谒普度大师,归国后亦仿效其风结社念佛,从而庐山念佛门,亦流传于日本。

  今将继慧远大师之后,着有影响的弘传净土诸祖,简介于下:

  昙鸾(476—542)大师,雁门人。从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受持《观无量寿佛经》,专修净土观,作《礼净土十二偈》,注天亲菩萨《往生论》,妙绝古今,为净宗要典,住并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大弘净土。大师之《往生论注》,依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分他力、自力二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阐明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净土之生。后有唐代的道绰、善导两大师,大弘净土法门,可谓昙鸾法系的继承者。

  天台智顗(538—597)大师,作《净土十疑论》,极陈得失,着《观经疏》等深明谛观。受智者大师的影响,其门下亦多主张“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之旨,至今历一千六百年而不衰。

  此时尚有灵裕(518—605)撰《无量寿经疏》与《观无量寿佛经疏》,但已佚失;净影慧远(523—572)撰《无量寿经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吉藏(549—623)撰《无量寿经义疏》等,虽非专宗净土,但亦有较大影响。

  道绰(562—645)大师,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14岁出家,后于汶水玄中寺见到记叙昙鸾大师事迹之碑文,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大师激劝净业,理致泉涌,为众讲述《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近200遍。着《净土论》2卷,立圣道、净土二门:以此土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者为圣道门;凭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而人圣证果的,则称净土门。以净土门为末法时代之唯一出离之路。斯论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之文句,词旨切要。

  善导(613—681)大师,临淄(一说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习《法华》、《维摩》,后依《观经》修十六观。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听讲《观无量寿佛经》。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因称“光明善导”。据载一生以所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念佛时有光明随口而出,被认为是阿弥陀佛化身。大师之着述,现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观经疏》4卷,《往生礼赞偈》1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2卷,《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1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1卷,《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1卷。其中《观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分玄义、序分、定善义、散善义而成为四卷。玄义分为解释《观无量寿佛经》之经题,并明教相,以下3卷,则为解释经文义理;《往生礼赞偈》,说明昼夜六时礼赞之仪则;《法事赞》说明《阿弥陀经》之转读行道之法;《般舟赞》依《观经》等修般舟三昧之法则;《观念法门》是说明观佛、念佛两种三昧之行相,即依《观经》说明观佛三昧之法,依《般舟三昧经》说明念佛三昧之修法。综上各部,《观经四帖疏》述净土之教相教义,属于解义方面;《往生礼赞》等四部。说明行事之仪则,故属行仪;《依经说明五种增E缘义》,是依《无量寿经》等六经,说明修净土法门之五种增上缘。大师由以上文字,完备地组成了净土一宗的宗义与行仪,后被尊为净土宗二祖,实为我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大师之《观经四帖疏》传至日本,在十二世纪时,有原出身于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门下的源空f1133—1212)法师,依这一经疏拭去第4卷《散善义》,着《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扬念佛法门,开创了日本的净土宗。后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有亲鸾(1173一1262),又开创了日本的净土真宗。日本净土宗的教旨虽与我们有异,其本源则在我国。

  怀感大师,不详其所出,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经善导大师之劝,遂虔诚念佛,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问毫相,证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7卷,通释往生净土之各种疑难。

  慧日(680—748)三藏,开元中自印度归,传天竺所赞之净土法门,着《净土慈悲集》3卷,《般舟三昧赞》、《西方赞》各1卷。《慈悲集》中说教禅一致、禅净合修、戒净双修等义。

  承远(712—802)大师,先习禅于资州处寂(648—734),后从慧日受念佛三昧之法,于衡山弥陀台修般舟三昧,教人专念弥陀,法化至盛,人称弥陀和尚。

  法照(?—821)大师,生年不详,据载初由东吴至庐山,慕慧远大师之芳躅,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侍于佛侧而大惊悟。乃于永泰年中(765766)至衡山,师事承远大师,受净土法,于南岳弥陀台创行五会念佛法。大历二年(767)于南岳钵中感见五台山,故后有大圣竹林寺之建。大师曾于五台、并州、长安等处弘五会念佛,大历中代宗奉为国师。着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2卷,记其仪则并有赞文,又有《大圣竹林记》1卷。

  少康(?—805)大师,缙云仙都山人。初诵《法华》、《楞严》、继学律、听讲《华严》、《瑜伽》。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得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而大喜,遂往长安谒善导大师影堂,感见善导真身,从此专修净业。后于乌龙山(今浙江建德境内)建净土道场,聚众日夜行道,称扬净土,人称为后善导。《佛祖统纪》中列为莲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尝与文谂共集《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l卷,载录慧远、昙鸾以下缁素男女48人往生之事迹,为唐代唯一之往生传。书中有后于大师的僧藏法师的传记,当为后人所追加。

  永明延寿(904—975)大师,倡导禅净合行说,其后禅净合修渐盛行。延寿大师本丹阳人,后迁余杭(今浙江杭州)。原为法眼宗巨匠,因七拈皆得万行庄严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请住永明寺,日课一百八事,夜则往南屏山顶行道念佛。着《万善同归集》3卷,指归净处最为切要。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省常(959—1020)大师,淳化中(990—994)住钱塘(今杭州)昭庆寺,续庐山远公遗风,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改名易行社。相国向公,王文正公,均为社首,信众人社者有123人,僧众千余。其后结社念佛之风愈盛,有知礼的念佛施戒会、神照本如的白莲社等达二十余所,其中灵照的净业社(1068—1077)参加僧俗达2万余人,但也有人数很少的,如慧询的西归莲社就只有18人。

  自延寿大师后,禅、教、律各宗大德,多兼弘净土。如云门宗的天衣义怀(989—1060),永嘉乐清人,师事雪窦重显有省,于越州天衣寺广布弘化,着有《劝修净土说》。其弟子慧林宗本(1020—1099)于修禅时,心常在极乐世界而无二相,其门下守讷于政和三年(1113)着《唯心净土文》,祖述义怀之说;守一住杭州净慈寺,以七宝造阿弥陀佛像,杨杰为之记。

  慈觉宗赜(910—1092)大师,襄阳(今属湖北)孙氏子,29岁礼真州长芦寺法秀出家,于元柘四年(1089)兴结社念佛,撰《莲华胜会录序》普劝念佛。

  慈受怀深(1077—1132)大师,生平以净土为怀,常对人说,修行之捷径莫如求生净土,自建西方道场集众念佛,作《劝修念佛颂》6首。

  真歇清了(1091—1152)大师,左绵安昌(今四川绵阳)人,一生大弘禅净合一之教,主张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融禅净为一体,有《净土集》行世。

  此时天台宗兼弘净土者辈出,宋初南地之净土教大兴。其主要盛赞净土者有:

  知礼(960—1028)大师,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除上已述及大师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念佛施戒会外,并着有关净土之作,如《观经疏妙宗钞》6卷及《观经融心解》1卷。《妙宗钞》依天台之论释,倡约心观佛之说,其说因不直观心,故不同于天台之一心三观,不直观佛,故又不同于善导之观佛三昧,而大师并取此二者,以天台立场作台、净之融会。后来日本灵空光谦名之为“即心念佛”。

  遵式(964—1032)大师,与知礼大师同为宝云义通之门人,台州宁海(今属浙江宁波)人,初往东掖山(在今浙江临海境内)从义全出家。至道二年(996),集道俗精修净土之业,作《誓生西方记》及《念佛三昧诗》1卷。咸平四年(1001),着《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等各1卷。五年回东掖山,于西隅创建精舍,同时恭造无量寿佛像,并亲自领众修持念佛三昧。天禧元年(1017),撰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及《往生西方略传》各1卷。大师以劝人确立往生之正信,从事礼忏念佛为主。

  本如(98l—1051)大师,为天台宗重视行持的实践者,尤慕庐山远公遗风,在住持东掖山能仁寺之30年间,常讲《法华》、《观经》等,并于寺之西南隅建宇,与丞相章郇公等结白莲社勤修念佛。其门下处谦(10ll—1075)、有严(1021—1101),均笃修净业。处谦门下又有择瑛(?—1099),尝作《净土修证仪》,其“阿弥陀佛身金色”之赞沿用至今。净土法门自汉末传人后,辗转流传于北宋,可说是依教结社时代。由于莲社念佛之流行,自公卿名流以下之社会上下人士,多所归信,着名的有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陈璀、王阗、王日休等,他们还着书立说广为宣扬。

  南宋初有子元在淀山湖立莲宗忏堂,劝修净业,编《莲宗晨朝忏仪》、《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及《西行集》等。乾道二年(1166)高宗诏入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慧照宗主”之号。莲宗之名始于此,但其后来变为白莲教则是另一回事,与净土宗无关。

  南宋末,天台宗宗晓大师撰《乐邦文类》,以慧远大师为莲社初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继祖。到志磐撰《佛祖统纪》叙《净土立教志》时,立莲社七祖为:始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寿、七祖省常。

  元代弘扬净土的有明本、怀则、惟则、梵琦、普度诸大师。

  中峰明本(1263—1323)大师,钱塘人,融通禅、教、律、密、净,晚年专修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所撰《三时系念佛事》、《三时系念仪范》至今广为流行,并有《怀净土诗100首》等诗文传世。

  怀则大师撰有以天台学解释净土的《净土境观要门》。

  天如惟则大师着《净土或问》l卷。

  楚石梵琦(1296—1370)大师,明州象山(今属浙江)人,至正十九年(1359)退隐永祚寺,于寺之西侧筑室号“西斋”,专修净业。着有《西斋净土诗》3卷,后收于《净土十要》中。

  优昙普度(?—1330)大师,丹阳(今属江苏)人。出家于庐山东林寺,曾历叩诸方,后迁丹阳妙果寺、东林寺善法堂,专修念佛三昧。时因有称莲宗,实行邪法之徒辈出,师深以为忧,遂于大德九年(1305)撰《庐山莲宗宝鉴》10卷,以明慈照子元之正宗。武宗至大元年(1308),禁断莲宗,师乃决计复兴,于十月持书奉进,并请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场、礼净土正忏、诵弥陀正经者,以及捐家财建立堂殿、造佛像者,应予护持。至仁宗接位,方于皇庆元年(1312)正月,敕令颁行《莲宗宝鉴》,以师为莲宗教主,赐号虎溪尊者。自此莲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磐所立莲社七祖为莲宗七祖。

  元末明初,有性澄(1265—1342)撰《阿弥陀经句解》1卷,大佑撰《阿弥陀经略解》1卷,《净土指归集》2卷,普智(?一1408)撰《阿弥陀经集注》1卷。

  明代盛倡禅净教一致之说,习天台、贤首教观及参禅者多赞净土,以净土为归。其时有:

  妙叶大师,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州)人,元明之际出家为僧,精研台教,专修念佛三昧。着《宝王三昧念佛直指》2卷,其中《直指心要》一篇,斥妄显真,广为传诵。

  宗本大师,字一元,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出家于延庆寺。隆庆四年(1570)撰《归元直指集》2卷,说净土要义。又作《西方诗百首》,劝人求生西方净土。

  无尽传灯(1554—1627)大师,衢州(今属浙江)人。初从进贤映庵出家,万历十五年(1587)起住天台高明寺,常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万历三十一年着《净土生无生论》,次年讲之于新昌石城大佛前,时感天乐之瑞。另着《阿弥陀经圆中钞》、《净土法语》、《观经图颂》各1卷。

  袁宏道(1568—1610)居士,着《西方合论》10卷。

  云栖袜宏(1535—1615)大师,仁和人,后住梵村(今在杭州)云栖寺,以禅净同归而常修念佛三昧,倡导持戒念佛,撰有《阿弥陀经疏钞》4卷,《往生集》、《净土发愿文》、《净土发愿文注》、《四十八愿问答》、《净土疑辨》各l卷。

  憨山德清(1546—1623)大师,全椒(今属安徽)人,早年致力于禅、教,后在庐山仿慧远大师六时刻漏,专修净业。有关净土法门的开示如《念佛切要》等遗文,后人编在《憨山梦游集》中。

  灵峰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木渎(今属江苏苏州吴县)人。着有《阿弥陀经要解》l卷,以天台教义解释净土之义;并选定《阿弥陀经要解》、《念佛三昧宝王论》、《净土生无生论》等10种弘扬净土法门之主要著作为《净土十要》,其弟子成时评点节略成书。近有会性法师,编大师有关净土著作为《蕅益大师净土集》行世。大师主张禅、教、律三学之所归在净土,称三学一源论。

  清代受元明以来禅、教、律三学互融之影响,念佛一门几成诸宗之归趣,并普行于僧俗中。禅僧之兼修净土者多奉行云栖大师之主张,信自性弥陀、唯心弥陀之说,禅净合修,期发自性,临终往生净土。主要有:

  道霈(1615—1702)大师,福建建宁人。初参元贤、圆悟两禅师而悟,并研习天台、华严二宗深义。后嗣法元贤禅师,承位开堂说法,融通禅、净,主张念佛。弘扬净土著作有《净土旨诀》、《净业常课》、《续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发愿文注》各1卷等,此外尚有关净土之序、赞等十数篇。

  实贤(1686—1734)大师,号省庵,常熟人。受具后先学天台教观及唯识等法,受记刘为灵峰四世。后在真寂寺日阅三藏,久课弥陀佛号,作《劝发菩提心文》,劝四众发菩提心,忏悔业障,求生净土。雍正七年(1729)建杭州凤山梵天寺,结莲社率众念佛,屏绝诸缘,专修净业,人称永明再来。十一年预知时至,掩关昼夜佛号十万声,果于翌年四月十四日将午,合掌连称佛名而逝。另撰有《净土诗))108首,《西方发愿文注》1卷,《续往生传》1卷等。

  际醒(1741—1810)大师,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嘉庆五年(1800)居京郊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常开演如来救苦摄乐之恩,来归者日多,遂成北方着名净土道场。大师主张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本,并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谓一句弥陀即心即禅。嘉庆十五年十二月预知时至而寂。所着《彻悟禅师语录》多述说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净业之要谛,又载录《念佛伽陀》百偈及《修净业者必具之十种信心》,知此则乐土之生如操左券。

  其后,迈春禅师出家于天竺延寿堂,得法于禅宗,亦常栖心净土。后至云峰寺率众念佛,克二十一日为期,周而复始,数年不懈。又期以百日,昼夜持念,精进修持,传为佳话。

  达纯(1752—1814)大师,住嘉兴觉海寺,精修净业十六年,建西方三圣殿,春冬雨季启建念佛会,缁素盈满。尝两度修念佛三昧,知见卓发,得无碍辩才。应彭绍升之请,住苏州流水居及文星阁领众念佛,常讲云栖大师之《弥陀疏钞》,嘉庆十九年(1814)圆寂。

  清朝中叶,以明代莲池大师为八祖。道光问,悟开法师增推蒲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

  古昆(?—1892)大师,字玉峰,又号恋西,江西广信人。十余岁投普宁寺出家,后受戒于天台山国清寺。咸丰十一年(1861)夏,于佛顶山阅《净土十要》及《弥陀圆中钞》后,专致净业。尝在杭州建弥陀寺弘扬净土,撰有《净土随学》2卷,《净土必求》、《莲宗必读》、《念佛要语》、《念佛四大要诀》、《净土自警录》、《净土神珠》、《西归行仪》、《永明禅师念佛诀》、《念佛开心颂》、《上品资粮》各1卷。

  印光(1861—1940)大师,名圣量,陕西邰阳(今合阳)人。光绪七年(1881)出家,翌年受具于双溪寺。后入红螺山专修念佛,十九年至普陀山法雨寺阅藏、念佛,1930年应真达法师请,移居苏州报国寺,1937年再迁灵岩山寺,1940年自知时至于大众念佛声中迁化。一生力倡净土,强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三根普被之应机法门,末法众生舍此莫由出离生死。主张以慕敬心,深心信愿持名念佛,敦伦尽分,奉行众善,在佛教界影响深广,皈依弟子遍天下。大师改推截流大师为净土宗十祖,省庵、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卒后,被尊为净土宗十三祖。所着《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诸书信、序、跋、记等弘扬净土之文达160万字,前后辑为《印光法师文钞》初编、续编、三编广为流通。

  妙空,与扬文会等志于刻经,创扬州刻经处,着有《莲邦消息》、《求生捷径》等弘扬净土。

  清代,特别是嘉庆以后,居士归向净土与着书弘扬净土者很多,载录于《居士传》、《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续编》等书中:

  周克复居士,于顺治十六年(1659)撰述《净土晨钟》10卷;

  俞行敏居士,于康熙三年(1664)编述《净土全书》2卷;

  周梦颜居士,作《安士全书》,其中《西归直指》引诸经论,说净土往生之理,及记缁素往生事迹,有决疑起信之功;

  章攀桂居士,编《莲宗集要》6卷;

  彭绍升居士,法名际清,撰着有《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无量寿经起信论》3卷、《观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各1卷,《念佛警策》2卷、《居士传》56卷及《善女人传》2卷等,大力弘扬净土。在居士倡导下,其从子彭希涑编成《净土圣贤录》9卷;

  胡珽居士,道光末撰《净土圣贤录续编》4卷;

  程兆鸾居士,撰《莲修起信录》6卷;

  沈善堂居士,撰《报恩论》2卷,收载《净土法门纲宗》、《往生正因定论》等18篇,主张禅教律三者皆归净土;

  杨文会居士,字仁山,创金陵刻经处,“教宗贤首,行在弥陀”,撰有《观经略论》等。

  净土一门,至今盛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