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宏海法师讲解118
这里有一句话叫做: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这叫与十二部经合。
首先了解,十二部经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就是一个顺口溜。回去可以查一查,十二部经怎么来的呢?
就是把三藏经、律、论又划了十二个,用另外的一个层面把它划成十二个部类,叫做十二部经,通常咱们就说的三藏十二部。
这里的一个关键字是合,要完全跟,就是演说的妙法,开始极乐世界出来,你不是到了这个他方的国土里面,错认为极乐世界,怎么样就看它依正二报演说的妙法跟十二部经吻不吻合。
再一个就是你所观的观法、所观的境界要跟这部经典合不合?讲到这个合,什么叫做与十二部经合呢?经典里面讲的道理,它是佛当时由称性,以佛的境界流露出来的,假借文字语言表达出来的圣典。
所以他里面所形容的境界一定是诸佛的境界,所讲的场景一定是佛眼中的场景,所说的法门一定是从凡夫保证正确修行,持之以恒能够成佛的法门,所以在这三点上,绝不会有错。
由于对于经典,像戏论一样,古人的经典,首先都是一行一行的,我们点头的去首肯,现在我们的时代都属于横版,都要摇头摇头的去看,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好的缘起,就退了,就必须稀释,就必须妥协。
由此我们现在有时候听法,往往生出一种错觉,觉得既然要契机契理,一定要深入,要浅出。要我们能听得懂,当然深入浅出,契机契理这是对的,可是我们不要忘,有时候我们是作为借口,你不好好学,说听不懂,这不一样。
经典因为确实很多时候是古文,比较涩,尤其是古文简洁,又有时候言简意赅,所以它好像四个字组的一句话,就有很多意思,不是我们通常现在人熏习的常态,习惯性的这种表达,一听就听不进去,没意思。
就不去跟经典合,在下意识地,希望经典跟我合,法师们讲法一定要跟我合,一块的居士们一块讨论佛法,你说这个文绉绉的太深奥,我们听不懂,不去我们去合,一定要跟我合,我执太重了,就不想学。
刚研究生毕业碰到个同修居士,完全是生瓜,直接入到佛法来,一开始我不是读研究生,佛门里边泡惯了,老讲佛法,就爱说佛言佛语,我有时候有一个词叫做什么?相应。
我说这事我不相应,或者我说你不要弄,我这不相应这些。他一开始,宏海法师你为什么要讲什么相应不相应,就是这个事你爱不爱?喜欢不喜欢就得了,非要说相应。他就觉得这词对他来讲太拗了,他不喜欢说。
还一块结伴几个法师,他护持着去西藏,拉萨,整个藏地区游了一圈,回来突然某一天他自己开口说,这个事我特别相应!他就会了,所以为什么叫多闻熏习,他合到这儿来了,你习惯性的语感语境里,表达这个时候,他就是这么精准定位,你一旦合上去,下意识地就跟这个心法,这个境界投进去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说,非得让我听得懂,很可能是你不好好学习。基本的因果,比如说四谛,阿罗汉,十二因缘,缘觉,这些基础知识我们要懂得,十善业道总得知道,五戒是什么总得知道,不能说十善业还要给你一条一条地解释半天。
说明我们的心要不断地跟经典合,与十二部合,不是经俯首跟我们合,一定要与理合,与经合
。所以有时候常说见地,知见,就是在这个方面要注意一下,而且还有一个,为什么呢?一旦只追求与我合,久而久之马上就心生疲厌,为什么?人都是喜新厌旧的。你听几回还可以,听得多了,根本不在话下了,甚至有时候,也许我现在讲上句,下句说什么,听的久的人就知道,这样就是因为你的心始终没有往上攀,没有走。
如果你的心再往上走了,比如在仰视的时候,慢慢你修得高,就平视,再修得高了你就俯视,一样的话在你的合中,你就会怎么去跟它合,你有自己的境界,自己的观点,认知。这个东西你产生不出来,一定会疲厌,久而久之就放松,不去听,不去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