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俱舍宗
俱舍宗是依据世亲菩萨所造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而成立的小乘宗派,其教义内容是以「我空法有」、「三世实有」为宗旨,故被视为小乘有宗。对中国佛教各宗都有重要影响,在思想的演变过程上,唯识宗可说是以俱舍宗为其根源。
本宗除了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其它依据的经典有四阿含,论典有《发智论》、《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等七论,以及《大毗婆沙论》、《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等。
公元四、五世纪间,世亲菩萨感于当时有部教学在《大毗婆沙论》出现后,变得极为繁琐,乃参酌经量部学说造《俱舍论》,批判有部传统教义,为当时印度佛教界带来震憾,因而研究风气极盛。后来德慧、世友、安慧、寂天、陈那等也都相继制疏诠释《俱舍论》,说一切有部的教义由此更迈向新纪元。
《俱舍》的弘传,在中国分为新、旧两个时期。南朝陈天嘉年间,真谛大师于广州制旨寺译出《俱舍释论》二十二卷,世称「旧俱舍」;唐永徽年间,玄奘大师于慈恩寺重译《俱舍论》三十卷,为历来法相宗的基本教本,则称「新俱舍」。《新俱舍论》译出后,玄奘大师门下弟子神泰、普光、法宝,各作注疏,大力弘布此论。其后,又有圆晖、慧晖、道麟等作疏弘通。当时讲学风气隆盛,可惜在唐朝以后,此宗遂渐绝而不传。元世祖时代,帝师八思巴造《彰所知论》,这是研究《俱舍》的最后余光。
俱舍宗的中心教义,是在说明诸法因缘的正理,破遣外道凡夫著我的执见,令断惑证真,永离三界系缚。主要论典是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印」所造的《俱舍论》。全论凡九品,组织缜密而不繁杂,可划分为三大部份:第一、主要讨论「法的性质和功能」;第二、讨论众生生死轮回的因缘与果报,也就是对现实世间作分析;第三、透过修行的方法,说明解脱烦恼后所证悟世界的因缘与果报。其详细内容如下:
一、诸法概论:分析一切万法的种类。以蕴处界三类统摄诸法,总归为五位七十五法,并以十八界为中心,详细探讨阿毗达磨的诸门分别。
二、因果论:一切有为法,必须依靠因缘和合,始能生起。本宗立六因、四缘、五果,来说明有情、无情、精神和物质的作用情形。
三、轮回转生论:探讨佛教的宇宙观,说明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种种情形,透过三界、五趣、四生,说明有情众生轮回转生的过程;再以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思想,说明众生轮回转生的相状。
四、业感论:透过业感缘起,探讨六道轮回的原因,并细分业的意义与种类。
五、随眠论:说明六大烦恼(贪、瞋、痴、慢、疑、我见)、十随眠及诸经中烦恼的分类与根除的方法。
六、断证论:探讨由凡夫成为圣贤的方法与所证得的果位内容。
七、破执论:从有部的立场评破其它学派「实我」的主张,并厘清无我论的真正意义。
总之,此宗所依据的主要论典--《俱舍论》,乃部派佛教教理的集大成者,其组织结构严谨,对于诸法的分析虽千头万绪,却有条不紊,世称聪明论。虽曾光辉一时,影响大乘诸宗,然自唐朝会昌法难之后,此论随著唯识学的不振,亦乏人研习。其理论在阿毗达磨论集中,是最富科学性、哲学性与分析性的,因此,佛教思想欲在科学昌明的今日及未来发展,此论的深研与发扬,有其价值。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