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被耻笑了两千多年是最大的历史笑话。宋襄公是把“仁义”二字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真君子。宋襄公失败了,被后人耻笑是“蠢猪式的仁义”,这恰恰证明后人的“仁义”是挂在嘴上的,只是实用主义价值观的遮羞布。
笑料一:泓水之战。宋襄公相信仁义之师能够击败虎狼之师;宋襄公严禁袭击渡河楚军,甚至不攻击没列好队的楚军导致失败。
笑料二:宋襄公召集诸侯会盟,坚持按约定不带军队,结果被带了武士的楚成王抓到了楚国。
分 析:
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宋襄公是仁义道德的孤独守卫者。
泓水之战,楚强宋弱,宋襄公岂能不知击败楚军只能靠“计谋”取胜?比如,按照目夷建议攻击正在渡河的楚军。然而,这种“计谋”是周礼不允许的。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作战类似于决斗,讲究公平、不鼓不成列。在坚持仁义至上的宋襄公眼里,任何违背礼制的行为都是大逆不道,任何违反礼制的“计谋”都是小人作法,这是他不齿的。所以,在”仁义”和“计谋”之间,宋襄公选择了“仁义”。虽然宋襄公失败了,但他是不是很绅士、很男人?他的人格魅力和凡事不择手段的后人相比高低立见,后人哪有资格嘲笑他呢?
人间正道是沧桑。诸候会盟时,宋襄公信守承诺不带军队结果被不守承诺的楚成王抓了。出发前,目夷建议部署军队以防万一,但宋襄公说:既然已约定都不带军队,那就必须言之有信!可见,宋襄公是一个心地敞亮、注重信用的人。如果这也可以成为笑柄,那我们岂不是在鼓励人人去做背弃信誉的人?即使现在,信用,不正是我们缺失的一种美德吗?坚守仁义道德,带给宋襄公的不只是“伤害”,也曾经带来了声誉。
材料一:宋襄公对君主之位的谦让。宋襄公虽是太子,却力推他的庶兄目夷担任君主。宋襄公认为:目夷是兄长且有才华,”理”应坐上君主之位。目夷非正妃所生,最终没有接受他的美意,于是宋襄公让他做了相国。这件事和为了王位动辄兄弟相残的案例形成鲜明相比,宋襄公仁义之举受到宋国群众的高度赞誉,威望大增。
材料二: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齐桓公临死前,嘱托宋襄公照顾公子昭。结果,齐桓公死后,几个大臣篡夺了王位,公子昭逃到邻国。宋襄公义愤填膺,大张旗鼓送公子昭来到齐国边境,欲举全国之力伐齐。可见,在宋襄公心里,应人之事务必去办
< img src="https://www.dizangjingzx.com/imgs/4083/77999290.jpg" style="width: 333px; height: auto;"/>
。宋襄公的仁义获得回报,公子昭顺利即位。看了这篇文章,你不觉得宋襄公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人吗?
那么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大人物被误解吗?评论区拔剑吧。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