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基督的“赎罪”与菩萨的“慈悲”

发布时间:2024-10-22 05:17:03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基督的“赎罪”与菩萨的“慈悲”

有人曾经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基督圣像总是愁容满面,佛菩萨却总是和蔼微笑?

耶和华创造的夏娃被蛇引诱,和亚当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实,犯了原罪,所以被耶和华驱逐出伊甸园,成为人类的祖先,而罪降临到这个人类。但耶和华预备了耶稣基督,以他在人间的受难,替人类赎清罪过,使人类得以重新回到上帝的怀抱。

从宗教和心理学的密切关系去看,这是一个深刻的隐喻,代表人类由群体存在到个体意识,最后再和群体融合的过程,是由凡入圣的必经路途

。而这个过程,各宗教体系是大同小异的。佛教中阿赖耶识自体上生分别,由分别执著而五蕴六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流转,再通过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十二因缘还灭,回小向大,渐入菩提。伊斯兰教中真主作为万命所出的大化根源,为人类制定了规矩和义务,人类必须忍耐和顺从,通过念、礼、斋、课、朝,得到真主的喜悦,从而得返本命之初。

在这个过程中,耶稣基督和菩萨具有同质的大乘精神。耶稣基督以自己的受难赎清了人类的罪过,观世音菩萨因为修行中度过了刀兵水火之灾,所以众生在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只要称颂观世音菩萨圣号,灾难即解。这都是在修道的过程中,由个体“利益”到众生“利益”的过程,其内在的脉络是个体和群体的一体性,体现为修道中的大乘愿行。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更是这种精神的明确表述。

耶稣基督的受难,从大乘精神去看,并不仅仅局限于基督教。而大乘愿行的慈悲为怀,也不仅仅局限于佛教。赎罪和受难、同体大悲和无缘大慈,同属于大乘精神,是一体的两个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