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咒的修学方法
仁王护国咒:
仁为美德之称,王是自在之义。施行仁政,恩惠黎民,统御四方,而得自在,故称仁王。
护者护持,国是国土。由仁王修德行仁,化被万民,国土安稳。则仁王为能护,国土是所护,此第二重能所也。
若以仁王望般若,则般若为能护,而仁王国土,皆所护耳。由王受持般若大法,则法力加被,能令王身安隐,国界太平,此第三重能所也。
若以般若望仁王,则仁王为能护,而般若国土,皆所护耳。由王宏护般若大法,则法力普及,能令人民信仰,国土安宁,此第四重能所也。
国若不护,则国危,总论仁王般若皆能护,国土为所护。护国之法,应以宏法化民,为先务之急,此第五重能所也。
般若是梵语,乃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如‘大智度论’第七十卷,解般若不可称,般若是实相,甚深极重;智慧二字,尚未足以尽其义,是故不可称。故诸经论中,皆仍存梵语不翻也。
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净慧,是无漏法故。智慧通于世间法,以世间智慧,虽能发明科学,种种技术,令物质文明,日形进步,而不能挽救人心,创造世界之和平,何况能度众生,出离生死之苦厄也。
‘成实论’释云:真慧名智,即慧是智也。‘净名经’云: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释云:智是有,慧是空。有智故不住空,有慧故不住有。余云:般若,当翻妙智,或净慧者,亦即此义。妙则空有双离,净则无所住著。离相无住,是真般若。
修学方法:
又般若为五度之先导。由有般若智照,能离愚痴;以无痴故,能行布施,而度悭贪;能持净戒,而度诸恶;能修忍辱,而度嗔恨;能勤精进,而度懈怠;能修禅定,而度散乱。果能以般若之法而化民,则民修六度,国集千祥,而国不求护而自护矣。
波罗密者注梵语波罗,译云彼岸,密名为到。生死是此岸,烦恼是中流,涅槃是彼岸。须以六度为船筏,方能得离此岸而到彼岸也。
又能修般若,真智现前,了知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凡夫即是诸佛。自可不离此岸,诞登彼岸矣。
大地众生,悉具如来智慧,只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是知众生之欲到彼岸,证涅槃者,但离妄想可也。离妄法门,经论所言,无量无数;然其最殊胜者,则莫如‘般若’。六祖云: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诚笃论也。盖般若观照,能见诸法皆空。诸法空,则妄想自无生处,而无生法忍现前矣。观照之法,‘仁王护国般若经’,著有明训:一则曰不观色如,再则曰修无修为修,即全经之扼要语。夫不观色者,不观有也;不观如者,不观空也。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悉皆不观,则不著二边,契乎中道。契乎中道,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无以名之,名之曰修无修为修。果能如是,是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持修至此,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彼岸而证涅槃矣。‘四十二章经’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亦此旨也。惟‘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言之最详。
圆瑛法师,具大智慧,复发宏法之菩提心。今年秋,莅讲此经于南京毗卢寺,不依文字,不离文字,上合佛旨,下契生机。讲演之余,复编成讲义,以示后之学者。余幸侧法筵,获餐道味,得未曾有。故略叙缘由,藉申赞叹。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