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佛教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实际上佛教有时候是把两个问题揉合在一起,生死问题也包括了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包括了生死问题。佛教是把两者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这两个问题在分析的时候做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决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要一次性解决。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众生或者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因为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仅仅看做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因为生死是一个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所以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做一个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这一个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个点就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讲是不是有些玄呢?我们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每天晚课都要念的放蒙山仪规,一开头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什么是法界性呢?这就包括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的本来、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直接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了生死的目的是为了自利利他,进一步成佛度众生。
生活可以说就是生死问题,修行也可以说就是生活问题。为什么呢?修行就是觉悟,生死是迷惑。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无论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皆有烦恼。但在觉悟者面前烦恼转化了。觉者也要面对我们人类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但是对觉者来说,他在烦恼当中把烦恼转化了,所谓转烦恼为菩提156,转生死为涅槃157,在有些地方叫灭除烦恼、断烦恼。
不是说修行的人就没有烦恼了,他躲避不了的。不论任何情况,就是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你处理得好,烦恼就是菩提;处理得不好,烦恼就成了生死了。
所以,烦恼随时会遇到,烦恼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我们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青的人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24小时都没有空过的时候。如果随时都在观照自己,我们一天24小时都能生活在圆满、幸福、安祥之中。
因为没有一念一念的迁流,哪有生死啊?这个念念迁流是从我们有这一期生命、从你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如果把这个念念迁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过去的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过去的无量劫中;而把它往后延伸、往未来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量劫中,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无始终、无内外的
。我们人人具足此法身。虽然在迷失当中你不能确知,但是这一点灵明不昧的觉知觉照,永远没有离开你,永远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永远都是你的本来面目。当我们还没有觉知的时候,他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一念回光返照的时候——啊!原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以学佛的人要从根本上来学,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体,末是用,得了体,自然就能起用。
人类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存在,农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这个问题更突出。所以,人们经常看到那些伟人面对茫茫苦海也会发出长叹。什么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们这一念的迷失,我们不要以为在我们心之外有个苦海,苦海就在我们方寸之间,把方寸之间的问题解决好了,那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动,就到了彼岸。学佛要学到这样的地步了,那么对佛法可以说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所以,再建议大家认真地读《六祖坛经》,读《金刚经》,读《普贤行愿品》。
(二)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
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158。能够经常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修行就可以少走弯路,就能够沿著一条捷径来修。如果把这个方法比做革命的话,它是要革自己当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命。你当下的烦恼怎么解决?一事当前你是怎么面对的?人家骂你,你是跟人家没完没了,还是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骂我?如果你能反问自己,你就不会去想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会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对。
我们很多的事情往往总不知道要求自己,总是要求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总是希望别人做的事事都满你的意,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听你的话,家里人所想的一切问题,都跟你想的一样。怎么可能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条心,满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满第二个人的意,张三这么想,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个想法,怎么办呢?大家总要取得一些妥协,取得一些谅解,能做到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法门就是生活禅。生活当中要有禅,要在禅悦当中生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总之,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佛教的根本出发点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解决好了生活问题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好了生活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因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觉照,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进而成佛度众生。
备注:
156 【菩提】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157 【涅槃】译为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158 【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