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彭居士这段话说得好。
行权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得有智慧,没有智慧做不到。要有智慧,那至少得有清净心。为什么?清净心生智慧,心里头决定不能有烦杂染污。所以古人修行一定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中国古时候,儒释道三家,学习的环境都是远离城市,多半都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在那里建道场。
学习的人多半都好几年不下山,十几、二十年不下山,有少数的一生都不下山,他在那里就成功了。修成了,真开悟了,那下山是为什么?下山是为弘法。也是有缘分,有人来启请,得下山弘法;没有人启请,他就长住山上不下山。
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的,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他住在普陀山三十年。在寺庙里分给他的工作是管理藏经楼,他在藏经楼就住了三十年,有这个缘分,每天去阅藏,读书,七十岁的时候才被几个居士发现。有几个居士到普陀山去观光旅游,跟印光法师不期而遇,居士提几个问题向老和尚请教,解答得他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佛门的大德。回去之后,写文章在报纸杂志,这大家知道,知道有个印光法师。
去访问的人就愈来愈多,他就变成名人。七十岁之前没有一个人晓得他,教内教外都不知道。他老人家,你看七十岁被人发现,八十岁圆寂,他弘法利生只有十年,十年的影响,在这一百年当中,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一个超过他
。那什么原因?积得太厚了,叫厚积薄发。三十年的时间,自己读经学习,晚年专修净土。他选择得没错,给我们做了好榜样。老和尚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你看他答复问题,善巧方便。所以彭际清居士说这三句经文,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没有善巧方便就不能修菩萨行,修菩萨行一定活活泼泼。「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这个方便当中无量的方便,就是因为你有机会天天见佛。我们今天没有机会天天见佛,要怎样?天天读经,读经就是见佛。读经学教,经典里面的教诲我们认真学习,这是不离开佛陀。
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去亲近弥陀的报身,永远不离开他,这是多大的福报。「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这才能入得了。「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证得究竟圆满的大般涅盘。「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来讲最适当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一定,因人不同,因环境不同,因事不同。
我们通常讲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有善有恶,物质环境里头有顺有逆,你都能适应,这就叫方便。你有方法,你有善巧,统统能适应,不妨碍修行。善巧功深,不但不妨碍,还成了成就,逆境恶缘变成了增上缘。无论是顺境逆境都帮助你提升,善缘恶缘也帮助你提升,这是智慧,这是德能,这是善巧方便。
如果不能适应,麻烦就大了。不能适应,去找一个好环境,可不是那么简单,到哪里去找?如果能适应,处处都是好环境;不能适应的话,处处都是障碍,都成了障缘。所以古人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这话是蕅益大师讲的。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六十九集)2011/12/7 檔名:02-037-0069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