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底讲述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9-20 05:15:45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底讲述的是什么?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所奉行的经典佛经。自从鸠摩罗什将它由梵文翻译成中文后,广受出家众和在家众的欢迎。也有的人说《金刚经》是学佛的人,一生中必读的一部经典佛经。

《金刚经》主要以须菩提与佛陀的对答,讲述了人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要知道的一些方法。从而让自己避免走错修行的方向,最后得成佛道。

《金刚经》全文共有五千多字,但是其义理深奥,内涵精深,是三藏十二部中《般若部经》的核心。所以,这部经也被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以金刚般的智慧达到涅槃的彼岸。

这部佛经中,开篇只是记载了佛陀的一些日常,比如外出乞食,然后与大众讲法,等等,由此可见,佛陀在世时,也与大家一样,化缘,修行。虽然佛陀的身份不同,但他并没有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深刻地表明了“一切众生皆平等”的思想实践意义。

等到法会开始时,说话的第一位并不是佛陀,而是被称为“皆空第一”的须菩提。须菩提首先赞叹了如来的慈悲

。说他们善护念、善嘱咐诸菩萨。然后就提出了一个流传后世非常经典的问题: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罗多罗三藐萨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句话,看似很简单,但是它提出了一个修行人如何去修行的问题。修行的人,知道了要去修行,到底要怎么去做?很多人还是不知道的。

佛教中讲修行是六度万行,所谓的六度,就是依据六种波罗蜜的方式,达到各种不同的标准。比如忍辱,比如布施等等。那么,去行布施的时候,不能带有任何心去做。一旦起心动念,就不符合修行人的标准。

于是佛陀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意思是在布施的时候,不能有任何执著。因为一个人一旦觉得这是布施,就会去做布施,然后心中就产生了一个有。而娑婆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一旦被四大的和合之相所迷惑,就会落入实相,心就会在其中反复沉沦。如果用因果论来讲,心起就是因,沉沦就是果,修行的人,就很难从这种因果当中解脱出来。

那么,具体怎么办呢?去行布施的时候,就不能让这颗心“举心动念”,不能因为布施了就心生欢喜,即使因为行法布施让别人得度,也不能因此而动心。因为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或者是这个世界的一切,全部都是假相。

很多人觉得,自己通过弘法利生,让众生得到了佛法,去修行,甚至得到了果位,其实,那都是因为众生本身自己具备善根、具备各种缘分的缘故,如果你不能知道这个原理,也会让自己的心妄动。

不仅是修行的时候不能让心动,在任何时候,即使得到了法,都不能动心念。用一句现在的话说,就是无论你发出去的东西,还是接收到的东西,全部都是阻碍我们修行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佛陀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你认为你得到了什么,你失去了什么,都无法让你达到修行的状态。因为你的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存在的。用《心经》中的一句话讲,就是“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我们本身的佛性,是无始以来就具有的,并不会失去一点,也不会得到一点。只是因为人有了各种妄想执著,才会认为自己得到了,认为自己失去了。然后心在这个当中,反复沉沦,无法自拔。要想跳出这种境界,就必须让自己的心,人有被外界的任何事情所带动,从而显露出自己的佛性来。

可是,许多人就想,我们所认识到的这一切事物,怎么能说它是假相呢?佛陀不是说过有三千大千世界吗?不是说过有微尘吗?甚至佛还具备三十二宝相呢?这个又如何理解?

佛陀说的所有的这些相,其实都是众生心中的一种概念。如果说佛陀是一位成年人,那么众生就相当于是一个小孩子。在小孩子的心中,对外物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地对各种概念加深,就会以这种方式和别人交流,让自己能轻松地生存下去。

佛陀所说的世界、微尘、三十二相,也都是心中对事物所描述的一个概念。所以在《华严经》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偈语: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物而不造。

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世间所有的一切相,全部都是由心所描绘出来的。但是这些相,并非是事物的真实面目,当然其中包括我们自己。所以《金刚经》中有这么一句话: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认识的,心认为事物是什么样,事物就是什么样。而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的心,这种改变,不是让它变得更加复杂,而是让心逐渐地清净下来,不再动念。针对这种情况,《金刚经》中就有这么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一个人的心,真正地清净下来了,不再乱动,外物所显示出来的相,就会变得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具体的表现在对事物的认识上。

比如一个人,经常去看树,不管怎么看,都觉得树是孤零零的,生长在大地上。等到心逐渐逐渐地清净下来之后,会发现树并不是孤立的。比如树上有树叶,树叶中有虫子。有风来了,树叶会动。在树的根部,则不停地吸取着各种营养,用来供应这颗树成长所必须的各种养分。如果养分供应有所缺失甚至停止,那么这颗树就会枯萎甚至死掉。

当一个人的心清净下来,就会看到这些平时无法看到的秘密。但是,即使达到这种程度,心还在动,还是会认为有风,有树,有树叶等等。要想证悟菩提,要将这所有的一切都看空,就要让心达到如如不动的地步。

《金刚经》的最后部分,有一句偈语也是非常经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这句偈语中,不但说到了要将事物看空,也要将自己所有想到的一切,当做是梦幻泡影。最后才会证悟菩提,得大圆满。

那么,是不是不符合修行人的标准就不能去如实修行呢?还不是的,因为修行是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修行的路,要一步一步的去走,才可以达到最终圆满的境界。

《金刚经》中讲述的,是通过须菩提与佛陀的对话,让人明白,作为一个修行的人,如何去掉自己的心,让自己达到修行人的不同境界。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再去看《金刚经》,在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获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