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北朝雕刻技术非常出名,你们有兴趣了解一下吗?

发布时间:2024-07-04 05:17:58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北朝雕刻技术非常出名,你们有兴趣了解一下吗?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不仅寺宇林立,僧侣众多;而且还在今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等地开山凿窟和雕塑佛像,因而使这些地区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石窟和数以千万计的佛像。这些宗教艺术作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的北朝雕刻艺术,就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明珠,而云岗和龙门石窟造像,就代表了北朝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云岗石窟位于今山西大同市西郊15公里的云岗堡武州山南麓,石窟东西绵延约一公里。大同原名平城,是北魏初期的都城。平城附近的云岗,有长约一公里的天然石窟(北崖),因此,从笃信佛教的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开始开凿,相继在云岗崖上开凿了大小洞窟五十三个,其中大型石窟二十一个,中小型洞窟三十二个,计有大小造像十万尊(现存五万多尊),以及其他雕刻艺术品,成为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在云岗石窟中,最负盛名的是“昙曜五窟”和方塔洞第六窟。

昙曜五窟因昙曜主持开凿而得名。昙曜是文成帝拓跋浚时的沙门统(亦称僧统,掌全国僧尼事务),他所主持开凿的五个洞窟现编号为16-20,这些洞窟中的主像既是大佛,在造型上又具备当时帝王的形象特征,分别象征文成帝拓跋浚、景穆帝拓跋晃,大武帝拓跋焘、明文帝拓跋嗣、道武帝拓跋珪。《魏书·释老志》载:每窟“镌建佛像各,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万代”。这些佛像形象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族的体征。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严肃,特别是大象更显得雄伟健壮,显示北方民族骠悍、粗犷、豪放的气质。服装则仍是印度的偏祖右肩的袈裟,衣褶多紧密贴体,且有犍陀罗式的造型风格。

方塔洞第六窟,是魏孝文帝为其亲母文明太后冯氏祈福而开凿的。该窟建造庄严华美,洞口有一座四层的大楼阁,洞内从地面到顶高二十米,中间矗立一个大方塔柱。塔柱的主要部分都刻了佛像,以及各处不同的图案装饰,诸如手执乐器而凌空翱翔的飞天,头顶重物而神情欢洽的侏儒,色彩鲜艳而错落有致的莲花等等,使整个洞窟显得富丽堂皇。这一窟佛像的长裳下部翻转飘扬,与“昙曜五窟”中佛像的服装紧贴躯体有明显不同,显示出宽缓的形象。窟内十七幅表现佛经故事的浮雕,人物动态也显示出汉族传统艺术的风格。这些都是鲜卑人进一步汉化的反映。

云冈石窟的雕刻,构建了一副封建统治的和谐图。大佛像高大雄伟,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其他佛像各按品级错落有致,环绕着大佛;自然界的山和水,动物和植物,人世的苦乐悲欢,也都被理想化了。担负沉重苦役的侏儒(短小、壮健的一种造像),也显得神情欢洽,统治者在这里借助宗教艺术,引诱人们忘记现实的苦难,顺从皇帝的意旨,起着“潜移默化”的麻醉作用。

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艺术传统,吸取和融合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精华,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雕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朝的佛教中心随着南迁,石窟的建造也从云岗的武周山移到了洛阳的伊阙。伊阙石窟又称龙门石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五里的伊水入口处两岸。东山称香山,西山称龙门山,伊水自南而北穿流其间。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洛后第三年(498),中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诸朝,连续营造历四百年之久。石窟分布在两山的崖壁上,计西山有28处,东山有7处。计大小窟龛2137个(窟1352,龛785),佛像10万多尊,文字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最大的佛像(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最小的佛像仅2厘米,另有40余座佛塔。在这些石窟石龛中,北朝的窟龛占百分之三十,唐代的窟龛占百分之六十,其他各时代的占百分之十。北朝开凿的窟龛都在伊水西岸的龙门山,最著名的是古阳洞和宾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洞北壁上留下了一幅北魏贵族穆亮在这一年写刻的铭记。到太和二十年(498)比丘慧成正式营建古阳洞石窟,造了一尊石佛在洞壁的四周,刻有许多浮雕和小龛。在古阳洞内,还保存了许多著名的碑刻书法作品…造像记,占了“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其中如“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碑”,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珍品。古阳洞石窟不仅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而且还有着突出的特点,即石窟中多中小佛龛和题有雕刻年月的铭记,雕刻工艺精致工整、华美无比。

宾阳洞是龙门石窟中最堂皇的佛洞之一。位于龙门西山北部,可分为中、南、北三洞。宾阳洞一般是指中洞而言。据《魏书·释老志》载:“景明初(500,世宗(宣武帝)诏大长秋卿白整准照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孝文帝)、文昭皇太后(高氏)营石窟二所。永平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庭一,儿为三所。从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大月以前,用工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

。”后洞则为孝明帝元诩所营建。前后历时凡23年,用工八十余万,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宾阳洞计深12米,宽10.9米,高9.3米。洞口两侧,各有一粗手大脚的力士。洞内共有11尊大佛,后壁中央是本尊释迦牟尼的坐像,坐高4.8米。本尊的面相略长雨清秀,高髻长鼻,大耳垂肩,双眉作弧形而略扬,两目如下弦之月,嘴唇稍厚而嘴角向上,表情温和而隐作微笑。在本尊的两侧,还有右侍阿难和左侍迦叶。在洞内的南北两壁上,另有三尊释迦牟尼立像、两罗汉立像和两菩萨立像。这些造像的胸部平直,面部严肃。在圆穹形的洞顶上,有精美的藻井图案。

洞口两壁,原有两幅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太后礼佛图》,分别刻着以北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冯氏为中心的几十个人物组成的礼佛行列场面。浮雕人物形象逼真,十分精美,艺术价值很高。但是,这两幅艺术珍品以及龛壁洞顶的飞天等,早在1934年就被美国人普爱伦盗走,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这是帝国主义掠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罪行的铁证。

北门有庭初创阶段的造像还带有明显的云岗早期罗艺术的风格,而至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太和末年及宣武、孝明时期,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均受到激烈变革中的北魏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一时期所有佛、菩萨的衣饰,多表现为“褒衣博带”的名士风度,这说明孝文帝汉化政策在雕塑艺术上的影响。

总之,龙门石窟雕刻在中国佛教雕刻史上,是由古拙走向精美,由模拟走向现实的重要时代的产物。它与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有了显著的变化,属中原文化体系。其造型手法和制作手法,已与云岗有了显著的区别。

文章由作者原创撰写,未经允许,切勿转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