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六祖惠能
在健身房练马甲线,在禅房练金刚心
不可否认,爱护身体,不论对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非常有必要。不过人的快乐,不仅与身体有关,与心灵也密切关联。诸如增长内心的智慧、锻炼坚强的品格、培养慈悲的心地,也是快乐之源,所以提升心灵也非常重要。
而且从某个角度看,身体的锻炼,只能让我们今生中获得健康,而内心的修炼,却可以带来更长远的快乐。
那么如何修炼内心呢?方法相当多,尤其是禅修,如今在宗教场所、高等学校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中,越来越受到欢迎。
禅修可以让心变得宁静、祥和,这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在如今的时代,人们常常不由自主陷入贪心、嗔心等情绪中,由此导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不尽合理,如果能修持禅定,就可以避免负面心态,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安住当下
行云在十一二岁的年纪时,心思不定,每天都有特别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他不能下山去镇上玩,为什么地上每天都会有落叶,为什么师父老是说他......似乎他的脑子里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但也常常会因为这些问题,耽误了该做的事。
这天,行云在菜园里淋菜。
恰巧一只蝴蝶飞了过来,行云便立马放下手中的水瓢,去追逐蝴蝶。但无奈蝴蝶飞得太快,行云怎么也追不到,只好放弃,接着淋菜。
但这时他满脑子都在想什么时候再飞来一只蝴蝶呀,刚刚的那只蝴蝶可漂亮了呢。想着想着一不小心就将水洒到了自己的脚上。
午后,行云到后院劈柴。
突然间,他好像又想到了什么,于是放下手中的斧子,往师父的房间跑去。
“师父,师父,我有个问题想问问您。”行云匆匆忙忙地将房门推开,跑到法净的面前。
法净似乎已经习惯了行云的急躁,仍旧在悠哉的写着字。
“什么问题啊。”法净不急不缓地问道。
“师父,您每天都让我好好修行,但我觉得我每日除了做些小事外,好像也没什么可做的了。那我要怎样才算是好好修行呢?怎样才可得道呢?”行云的小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院的柴劈好了吗?”法净并未回答行云的问题。
“嘿嘿,还没有呢。”行云挠了挠头。
“先将柴劈完。”法净手中的笔放在一旁。
“劈完您就告诉我吗?那我马上去!”话音还未落下行云就已经跑出门外了。
傍晚。
“师父,我把柴全都劈好了。现在您可以回答我的问题了吧?”行云跑到法净面前急切的说。
“天晚了,该准备晚斋了。做好晚斋再来找为师。”
“师父~”行云扯着法净的袖子撒娇。
法净只撇了一眼行云,还是未回答。
“好吧,师父。”行云见此,只好先去厨房准备斋饭。
到了晚斋的时候,行云满脸期待的望着法净。
“食不言,有什么等吃完后再说。”说完法净便拿起碗筷吃了起来。
行云见状,也只好先吃饭了。
但行云吃了口菜后发现自己盐放多了,这菜特别的咸。他看了眼师父,见师父任面不改色的吃着,便将原本想说的话咽了回去,默默地吃着这咸得要命的菜。
吃完晚饭后,师徒二人在院子里坐着。
“行云啊,这一天下来你都做了些什么呀?”
“淋菜、劈柴。”
“那可有犯错?”
“犯错?做斋饭时将盐倒多了,这算吗?师父。”
“嗯,除此之外呢?”
“除此之外?没有了吧?”行云有些不确定。
“来,为师给你说个故事。”
从前,有一行者向得道大师询问如何才能得道。
“大师,您在得道前都做些什么?”
大师回答说:“挑水、砍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大师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大师回答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故事说完后,法净看了眼行云,“你可明白?”
“对不起师父,我又做错了。”行云低着头,“早上我去菜园淋菜,看到了一只蝴蝶,所以心思就一直在那只蝴蝶上,结果还将自己的鞋子弄湿了;晚上做饭时也在时时刻刻的挂念师父您的答案,最后还将盐撒多了,害您吃了顿咸的要命的晚斋。”
“修行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住法位,安住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好自己的职责本分,就是道。如果能够安住当下,内心自然会慢慢专注,在专注中智慧不断开显,解脱大道从此向我们展开,未来便会充满了自由和光明。”法净悠悠的说道。
“师父,我以后一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佛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劳劳尘世,欲望满眼,终日索求,苦苦钻营,何时得以超脱?也许,佛学中的一缕智慧之光可以投射进你干枯的心灵,令你明心见性,净心守志,垢去明存,重拾生活的动力。也使我们能够映射心灵,静悟思辨,心性自然,坦然面对挫折和磨难。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寻找心的踪迹
另一种情况,是较高层次的修法——在禅修中认识心的本性。
生活中,人们遇到不顺心之事,自然会产生痛苦;遇到舒心之事,又会自然心生快乐。其实站在更高的层面观察:不论痛苦还是快乐,都是心的一种造作,真正寻找时,心都无有踪迹,更何况心上的痛苦和快乐呢?这就是无我的境界,也是心的本性。
不过一般人对此很难了悟,即使这样,所谓的“我”也是根本找不到的。这种“找不到”并非佛教的一种说法,而是事实的真相。对于这个真相,每个人都可以去发现
。阿底峡尊者曾经说:“如果一天出现一百个分别念,也就是出现了一百个法身智慧。”境界比较高的人内观时,对此会有所体验。而这种境界的获得,也并非一定要关门静坐,而是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去体悟。
认识心的本性,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