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发布时间:2022-12-24 19:06:21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
  ——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王雷泉
  “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柏林寺首届“生活

\

禅夏令营”,在开营式上代表学者致辞中所言。
  所谓“宗教问题”,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文化语境中,聚焦为三个方面:一、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复兴过程中,我们如何从根本上肯定宗教对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重建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用工具性的态度仅仅把宗教视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二、由此审视佛教在中国二千年的传播过程中,特别在儒道佛三教从冲突、鼎立走向一致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看待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三、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面对与各大宗教密切相关的文明冲突,我们能否从佛教的思想和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中,为当今宗教对话提供思想资源,推进各大宗教的和谐相处?
  被称为佛教“经中之王”的《法华经》,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经典,它超越了狭隘的教派和宗派立场,以高超的视野和广阔的胸怀,化解一切人为的窒碍和樊篱,打开通向终极神圣的道路,并把一切尘世事物有序地涵摄在内。在那届夏令营上,我所作的《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演,即引用《法华经》“佛与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认为这段话从文化本体上指出了宗教存在于世的价值和理由。
  知见,是主体观察世界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有什么样的知见,就成就什么样的主体,拥有什么样的世界。就认识的高度和视野而论,佛教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佛的知见,就是觉悟者对终极存在的透彻把握。佛教出现于世的本怀,展现为开示悟入之两重通道:开与示,即“开启”、“示导”佛之知见;悟与入,即“了悟”、“证入”佛之知见。这正是人类在仰望星空的精神追求中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宗教是人类心灵的超越活动,而超越的宗教是为俗世人类而存在的。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人有自觉意识,有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而人的超越精神,其前提就是能正视并反省人自身的缺陷。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三种属性,可以下堕为畜生,也可以提升为圣贤。而人所独具的精神追求,使我们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自然、社会属性,使相对、有限、有缺陷的存在趋向绝对、永恒、完美。不论是启示性的一神论宗教,还是内证性的佛教,都要通过信仰、祈祷、修行等宗教行为,通向超越尘世的终极存在。
  于是,人的超越性和世俗性这两种属性,就使人间的宗教展现为向上和向下两种通道。向上的通道,是人仰望星空的信仰追求。这星空之上,不论是人格性的上帝、神、玉皇大帝、梵天,还是非人格性的道、梵、法性、真如,都是超越理性范围的终极神圣。承认人类能力的渺小,承认理性的局限,为信仰打开了通向终极神圣的通道。信仰是基于人意志的自主选择,是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式的全身心投入。信仰若无理性的提纯,它将是盲目的;信仰若无情感的升华,它将是褊狭的。
  向下的通道,是宗教在世俗社会的传播。我曾经在《清泉与大海》一文中,以清泉、江河、大海三者的关系,描述宗教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关系。少数先知先觉者体证到的源头活水,在向社会、文化层圈的扩展中,走向了世界。犹如山林溪泉,汇入长江大河,与高山低谷发生冲撞,在千回百转中挟泥沙而下,这是宗教发展中必不可免的代价。宗教要超越自然与社会,但它也往往为被超越的对象所拘限。于是,自利与利他的两难、属灵与属世的摩擦、原教旨主义与世俗化运动的冲撞,贯穿于整个宗教发展的历史。
  在人类历史上,超凡脱俗、引人向善的宗教,若缺乏理性的提纯和宽容的精神,也会因知见的差异和教条的偏执,而导致人类相残的悲剧。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各宗教基本上和睦相处,罕见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而佛道儒三教关系也为当今世界宗教对话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佛教在对华传播过程中,没有采取强制改宗和宗教战争的激烈形式,而是在比较和平的环境中,运用佛教本身在思想理论上的优势,使中印两种高级文化在保持各自特征的前提下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为佛教在中国的顺利传播,提供了最深刻的思想基础和博大的视野胸怀。“中国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手段,“化中国”才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目的。“化中国”与“中国化”是真与俗、实与权的辩证统一,真不离俗而不退堕为俗,实应兼权而不依附于权。在这一过程中,佛教获得了中国的表现形式,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因佛教的加盟而丰富了自身的内涵。
  人类处在超凡脱俗的旅途之中,在探索终极真理、走向终极神圣的道路上,禅宗六祖惠能“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一语,不仅可视为我们观察中国佛教史的一条主线,也能为当今宗教对话、共建和谐世界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读心皓法师新著《〈法华经〉学修旨要》,谨略举四点,以为人类宗教的未来进一解。
  一、《法华经》的“会三归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哲理上的普遍妥当性。
  《法华经》的主旨,在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以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视为方便权教,是走向终极宝所途中的驿站,最终将三乘汇归于一佛乘。经过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一乘教,具有包容一切的特性,能起到统摄各宗各乘的作用。而能将各种思想体系和宗教派别融会于一乘的力量,在于对真理的透彻把握,这就是权实不二的中道实相之理。实相超越世间一切相对法和语言分别之上,是一切事物真实常住不变的本性和万物平等的最高真理。佛乃觉悟者,故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真理——“诸法实相”,唯释迦牟尼佛与三世十方诸佛乃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承认人类知见的有限性,莫作“增上慢人”,那么《法华经》“开权显实”的态度,恰可消除人类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偏执。正是在这超越对待的实相观中,《法华经》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原理,无论善人恶人、男人女人,长老幼女,乃至闻《法华》一偈一句者无不毕竟成佛。
  二、《法华经》的“本地垂迹”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信仰上的永恒实存性。
  为理性与信仰划界,必然涉及信仰的对象——终极神圣。人类的信仰史,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多神信仰到一神信仰。这些宗教所信仰的神祇,到佛教思想体系中皆整合为一大法界中的众生。众生在理上平等,而在事上则呈现差异。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是实相之理的觉悟者,也是历劫修行的功德成就者,他在历史中产生,也在历史中消逝。但释迦牟尼佛所觉悟的中道实相之理,则是永存的,这就必然圆成大乘佛学的佛身理论。《法华经》以“本地垂迹”的理路,阐释了法身、报身与应化身的关系。三乘弟子与凡夫所见的佛陀为应化身,地上菩萨所见为他受用报身,皆未见佛之法身。法身是体,应身是用。“本”,说明释迦久远劫前已成佛果,为了度化众生的一大因缘,才有种种应化身的垂“迹”示现。众生与佛,同具一乘之佛性,故能接受佛的开示,而显现本具的佛性。于是,超越时空的法身从本垂迹,方能在时空的开展中与众生相遇。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凡夫众生经佛菩萨等圣者的引导,才能由迹达本,走向永恒的法身。正是在这个彻底的信仰框架下,从本垂迹的佛身观,开展为观音菩萨普门示现的应化度生,以及中土以弥勒菩萨化现的傅大士与布袋和尚、弥陀化身的丰干禅师、文殊普贤化身的寒山拾得等应化事迹。
  三、《法华经》的“开权显实”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上的圆融无碍。
  超越的宗教理想和修证实践,必须适应众生的根机而随开方便之门。但前者是本、是源,后者是迹、是流。以二谛论观照中国佛教史,究竟与方便的人天之战,演出了中国佛教二千年的一幕幕悲喜剧。《法华经》开显的一乘实相,含摄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万法。大乘佛法以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为譬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化世间而不为世间所化,这就需要有“开权显实”的方法。《法华经》中有说明这一妙法的著名偈颂:“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心皓法师在书中,对这偈颂作了二种解释,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是法”,即一切色心之法,“法位”即真如正位。一切色心诸法,皆安住于真如(法位)之中。“世间相常住”,世间一切事物虽有变迁,皆在实相中依因缘而各安其位。天台宗三谛圆融的真理观和方法论,把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用空观扫荡一切执著,在透彻认识真理普遍性的基础上,以假观安立一切因缘际会的现象,而以中观双遮双照,与实相完全契合。明白这一实相无不相之理,在生活世界中则在在处处都能体悟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妙境,于是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四、《法华经》独指的“如来使”观念,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法华经》在哲学上论证了终极真理——诸法实相,在信仰上论证了久远实存之佛,在方法上统一了出世法与世间法,那么重点就展开为人间的凡夫为通向真理和终极神圣的菩萨行实践。从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发展到大乘的六度,所增加的布施、忍辱、精进,皆是菩萨深入人间所必须历练的三个项目,必须行人所难行,忍人所难忍。《法华经》特别指出菩萨行者要发愿于佛灭后的恶世末法时代,不惜身命,忍受种种骂詈毁辱等磨难,修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为此提出了为其他经典所未见的“如来使”观念:“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法师品〉)“如来使”,是《法华经》中特有的称呼,没有明确的身份级别限制,指在末法时代不畏邪恶艰难,负起弘扬佛法使命的菩萨行者。
  正如心皓法师在书中所指出的:“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都应当以佛法的宏大誓愿主动承担起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让沉迷在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贫困中的芸芸众生能够提升精神品格,重塑人生理念,最终皆入一佛乘,这是摩诃衍教下的如来使在新时代应当担当的神圣使命。”心皓法师在闽南佛学院担任过多年的《法华经》教学,近年来又对社会各界人士宣讲《法华经》。本书是她站在佛弟子立场上,面对佛教内外人士所写的一部专著,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更着重于修证实践。应法师嘱序,以教外学者的立场,略谈自己读《法华经》的感想,难免挂一漏万,贻笑大方。
  人类的痛苦,在于知见的纷扰而又执著,正如《庄子》天下篇中所感叹:“道术将为天下裂。”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真理必定能为所有人所接受。我们都是在追求真理途中的“穷子”,知道自己能力的有限、知见的局限,就能以最大的谦恭和宽容,对待人类一切思想体系。我们也知道,“穷子”身上有着与终极神圣相通的觉悟本性,那么终极的宝所,就在我们担当如来使即觉悟使者的实践途中。《法华经》是一部“绝妙说法”的宝典,开启了道通为一的道路,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二千年中国佛教的发展,相信对人类宗教的未来也能提供强大而深刻的思想资源。
  ——撰于2010年11月19日,
  心皓:《〈法华经〉学修旨要》,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