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会疏》明十忍,疏曰: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这话是真的,也就是说忍辱之德超过持戒、超过苦行,有忍辱肯定有持戒、 苦行,就在他日常生活当中他样样能忍。他有同情心,他有怜悯心,他有慈悲心,他处处忍让,事事节俭。像《了凡四训》裡面所说的, 袁了凡的夫人冬天为儿子缝棉衣,家裡有丝棉。了凡先生看到的时候,她用的新棉花,「丝棉比棉花更好,家裡有丝棉,为什么不用丝棉 用棉花?」他夫人说,「丝棉的价值高,她把丝棉换了棉花。丝棉只能做一件,我换成棉花可以做二、三件,儿子有得穿,也可以送给穷 苦的人穿。」了凡先生听了点点头,「儿子有福了。」学佛的人要常常为别人想,我初出家在寺院裡面住过两年,我所见到的,寺院出家 人不知道惜福,为什么?供养来得太容易,助长奢侈浪费的习气。这是什么?这损福报,这个事情肯定有果报。要知道,我过去讲这个话 讲得多,这个社会上哪个行业都容易,唯独出家这个行业不容易,为什么?它负的有很大的因果报应在其中。信徒供养不管多少,他是真 诚恭敬心来供养,希望修福
。我们修的什么福?接受这供养能消化得掉吗?古大德告诉我们,「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 披毛戴角还」。这能随便接受吗?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八八集)2011/2/18 档名:02-039-0288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