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大寂尼师:般若波罗蜜

发布时间:2022-12-04 19:34:52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大寂尼师:般若波罗蜜

  如『大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刹中诸菩萨众…,究竟菩萨诸波罗蜜,修空、无相、无愿三昧,及不生灭诸三昧门,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由此可知,净土菩萨的修法内容,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罗蜜为主,而且在力行前五度的修学中,一定与般若波罗蜜的圆满修因相应。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梵行)、禅定等五度已在前面以五个愿详细说明,本愿乃就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般若波罗蜜,由浅入深的修证内容来做说明。

  『大智度论』卷四十三说:「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

  『大乘义章』卷十二说:「言般若者,此方名慧,于法观达,故称为慧。?

  『往生论注』下说:「般若者,达如之慧名。?

  『法华义疏』第四说:「无境不照,名为般若。?

  『大般若经』卷五九三更清楚的说明了般若的意义,如经文说:「般若者,谓解诸法及知诸法,故名般若。云何般若解知诸法?谓诸法异,名言亦异,然一切法不离名言。若解诸法,若知诸法,俱不可说;然顺有情所知而说,故名般若。般若者,谓假施设,由假施设说为般若,然而一切法不可施设,不可动转,不可宣说,不可示现,如是知者,名如实知。般若者,非知亦非不知,非此非余处,故名般若。?

  由此可知,般若的「实质意义?,是透过文字的传述,进而「体解诸法义?、「悟知诸法义?,再依修证佛道的次第,进入定慧及悲愿的修持,而觉悟、观达、明见一切事物及世间、出世间所有道理以及洞见自身圆满的大悲心体的「深蕴智慧?,本不可以语言文字宣说,与一般人经过学习世间法而获得的科学、文学、哲学、物理、化学……等知识(世间智慧)及在工作、生活中累积的人生体验完全不同。而且般若波罗蜜的整体意义,更是要亲证十法界的缘起性、细微性、实相性,及具有无限坚固的佛道悲愿行,才能圆满成就的。

  甲、三种般若的引进次第

  般若深广的大智慧与大慈悲既然是要透过「定慧及悲愿?的修持才能「亲证?的,自然必须实际地理解般若的「过程?是什么?

  要证「般若?,必须经过三种层次:即由学习文字般若(体解、悟知成佛之道之法义),再进入观照般若(悲、智齐修,自利、利他的过程),继而亲证实相般若(佛的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内涵?。现在依次来说明这三种般若的意义。

  (甲)文字般若─世间般若

  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十所载:「菩萨般若有二种相: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

  云何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欲灭一切众生无明黑暗,欲求发起一切众生大慧光明,谓于如来所说种种与声闻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或于如来种种与独觉乘相应正法,精勤、读诵、听闻、书写,为他演说劝正修行,不求贤圣无漏道支,不求圣道所摄解脱,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相有见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着,是名菩萨世间般若,如是般若共诸声闻、独觉乘等。」

  依『十轮经』所说,凡是没有定慧做基础,停留在读诵经论、听闻佛理、书写法义、弘扬佛法的阶段,必然落入世间有相、有见、有取、有着的境界,与般若的「实相证量」无关。然而学习世间般若──文字般若,却是初学者修学实相般若必经的过程。

  如『大般若经』卷十一说:「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应正修学。」

  卷二百九十四又说:「一切法唯假名说,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又说:「般若波罗蜜多微妙甚深,实不可说,令随众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说。」

  卷四O二又说:「此但有名谓之菩提,此但有名谓为萨埵,此但有名谓之为菩萨,此但有名谓之为空,此但有名谓之为色受想行识,余一切法但假立客名,分别于法,而起分别,假立客名,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实不可得,以不可得空故,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着。」

  卷三二九又说:「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无尽无数无量无边文义无别,皆共显了诸法空故。善现,一切法空皆不可说,如来方便说为无尽,或说无数,或说无量,或说无边,或说为空,或说无相,或说无愿,或说无作,或说无生,或说无灭,或说离染,或说寂灭,或说涅槃,或说真如,或说法界,或说法性,或说实际,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

  卷三六三又说:「佛言,我不自坏诸法法性,但以名相方便假说法性,令诸有情而得悟入诸法法性无差别理。」

  『佛藏经』卷上也说:「世尊乃于无名相法以名相说,无语言法以语言说。」

  由此可知,「般若」本是一个宇宙觉者的内证智境,实不可用言语文字宣说,但为了令初学者了解趣向内证智境的修行历程,故用种种言语文字来铨释。文字虽然不是般若之体,但却是解释般若不可缺少的方便之用,又能进而生起真实般若,故方便称文字为般若。如诸部『般若经』即是。文字般若是每一个佛弟子必经的学习历程,而佛弟子应该如何循序渐进的学习文字般若呢?这个问题,待后说明。基本上说,学习文字般若的根本心态,于前述经文所载,应该甚为明了。现在的学佛者,般若的意义及佛道的修证次第弄不清楚,便立刻修禅定,往往有走入外道空定的危险而不自知。这种现象,在末法的今天,应该说太多了。

  (乙)观照般若

  依『大智度论』卷十八说,凡是发菩萨心求佛道的众生,在他尚未成佛的中间,只要是为完成佛道而求知、修学、理解、趣向修证出世间究竟实相的「悲、智法门」而显现的平等观慧,都称为观照般若的修因之一。如由实践三十七道品(于「净土探究」下册-第十六愿已说明)及六度波罗蜜,不离大悲心(无尽的成佛悲愿行)而度脱众生及观照、明见世间、出世间一切道理的「深蕴智慧」皆称为「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经』卷三三二也说:「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皆应如是审谛观察,如前所说趣向诸法实相的一切修证之义。」

  卷七十七也说:「菩萨摩诃萨应用无所得心,思惟一切法无常、苦、无我、不净、空、变动、速灭、可厌……之义,而不生执着。」

  卷三百三十一也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应观色空,应观受想行识空,应观眼处空,应观耳鼻舌身意处空,应观色处空……,应观欲界法空,应观色、无色界法空。」

  卷四七五也说:「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实了知,一切法性不可取着。」

  卷四七六也说:「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一切法皆本性空,而能证得一切智智。」

  卷四七七也说:「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无不皆空,是为观察诸法实相。」

  『般若心经』亦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大般若经』卷二百九十八又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若于布施波罗蜜多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是为住习布施波罗蜜多,若于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是为住习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前、后、中际不可得故。」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的圆满成就,是要透过领悟『般若经』等文字的记述,进而经过「观照般若」的学习,才能契证的。不透过文字般若的学习,无由理解实相般若的修证方法,然而不超脱文字般若的范畴,更不能投入「观照一切我、人、五蕴、十八界、六度、法性本空」的修证中,成为实践实相般若的观行者。

  尤其大菩萨所行的观照般若,更是要在无量劫中,透过行持六度波罗蜜,与无上大悲心相应的平等观慧,超越自度范围而涌现不共二乘智慧的大般若智德。

  故『大般若经』卷四O三说:「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修行六种波罗蜜多,住空、无相、无愿之法,即能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等地,能得菩萨不退转地,能净佛道。」

  (丙)实相般若

  依『大般若经』卷三二九说:「如来甚奇,方便善巧诸法实相不可宣说,而为有情方便显示,一切法性皆不可说,所以者何?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者。」

  『大智度论』卷三十一也说:「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灭一切观法。」

  『大般若经』卷三八三也说:「诸法实性,即是法界、真如、实际。」

  又说:「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多时,于一切法,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皆无所住亦无所碍,何以故?善达诸法如实相故。」

  又说:「菩萨于一切法都无所行,是为善达诸法实相,谓于法性无所分别。」

  卷五九七也说:「无修、无遣,超过修、遣,证一切法平等实性。」

  卷十三也说:「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善达实相,了知其中无染净故。」「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本性清净故。」(卷五九六)

  卷二八七也说:「。」若菩萨于此般若波罗蜜,不取名相,不起耽着,不生憍慢,便能证得实相般若

  卷四七七也说:「菩萨由行般若波罗蜜多,证平等性,名得涅槃。」

  卷五百九十三又说:「一切世间慧为最胜,谓能通达诸法实性……。言通达者,谓能遍知所有缘起,由诸缘故,诸法得起故,名为缘起,如是缘起,都无所有,如是名为通达缘起,即此名为遍知缘起。」

  卷五百九十四又说:「云何名为诸法彼岸(实相),谓一切法平等实性,若不得此亦不执此;若不得彼岸,亦不执彼岸,彼名遍知。」

  又说:「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不在色蕴内,不在色蕴外,不在两间远离而住,亦不在受想行识蕴内,不在受想行识蕴外,不在两间远离而住……,与一切法非相应,非不相应。」

  由此可知,实相般若,即是诸法空相、遍知缘起,本性清净、平等法性、平等实性、法界实相、真心本性、佛性、觉性、空性、法身、真如、真谛、涅槃、菩提、实际等的代称。

  一切大、小乘佛经所说的所有修行方法,都是在教导佛弟子如何契证「甚深实相般若波罗蜜」的道理。而如何才能究竟证知圆满的实相般若波罗蜜?就是如前述『般若经』所说,要遍知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的「缘起真相」,此唯有佛的觉悟智慧,才能究竟遍知。也就是说,要经过前述「观照般若」的修行过程──修学三十七助道品与六度波罗蜜及与无上大悲心相应的平等观慧(四无量心定),才能契证一分佛所觉悟的「缘起真相」(即证知一分无上甚深甚深与究竟佛慧相契的实相般若波罗蜜的境界)。在实相般若的领域里是言语道断,绝诸戏论,清净本然,悲智一如,「唯证相应」的境界。诸经论仅能用「空性、真心、本心、本性、佛性、觉性、涅槃、法身、法性、真如」等名词来表达;而「实相空性(悲智一如空无自性)」的证境,是无法用言语、文字彰显出来的。故「六祖坛经」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说明。「中论」以「空则不可说,不空不可说,空不空叵说,但以假名说」的方式来诠释。

  乙、佛的究竟般若智非二乘及菩萨所证知

  『大智度论』卷七十一更深入的解释说:「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究竟尽知,故名般若波罗蜜。智慧轻薄,不可以智慧称量深广般若,凡夫智慧、二乘智慧、菩萨智慧,无能量般若得其边者。」

  此段经文进一步说明了佛觉悟宇宙真相所获得的究竟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的圆满实现。不仅凡夫的智慧,不能称为般若,就是声闻行者、缘觉圣者的智慧以及菩萨的智慧,都不能和佛的究竟实相智慧相比。此亦明示了般若波罗蜜的圆满实现,不是一蹴即得的,是需要经过菩萨因地的不断修行、学习历程,渐进而成的。

\

  如『大智度论』卷十八说:「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因是波罗蜜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因中说果故。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亦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

  由此我们必须明白,追求佛道的修行要素,就是要有大慈悲、大智慧,佛弟子若不追求、不学习趋向佛道的出世的大解脱悲、智,那么试问学佛的究竟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没有获得佛法的悲、智利益,了脱生死即不可能,更遑论成就佛道了!?而般若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就是佛教与异教及世间法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为什么佛陀说法四十五年中,光是说『般若经』就占二十五年时间的主因所在。

  佛所得的般若,是最究竟圆满的,菩萨所学所行,皆是为追求佛的大智慧与大慈悲而前进,其获得的悲、智资粮,因与佛道相应,故称亦证得佛的一分般若波罗蜜。而佛果大智慧与大慈悲获证的修因,即是『般若经』的要义──中观性空之学以及成佛资粮-大悲愿行两者相辅相成的圆满学习。而「性空之学」更是菩萨在佛道行进中,学习「悲、智」双运,而悟知悲智「性空」,不可执着所修「悲智」之行,一直不可须臾或离的必备修因。

  如『大智度论』卷七十一说:「般若是远离相。」

  卷七十说:「空相等是深般若相。」

  卷二十六说:「无相即不可得空,无所有空即是般若。」

  此即说明了要得证实相般若,必须在观照般若的过程中,行「远离」五欲六尘、善恶之相(『智论』卷七十一),才能契入一分无着、无相境界,进而更要如『大般若经』所说深发成佛大悲心──修四无量心定(见本网所刊登的「四无量心定、梵行精进」之单元)及一切禅定,乃至于通学、遍证一切法的历程中,经过往返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庄严净土的过程,才能与一分甚深般若波罗蜜的内证智境──诸佛无上广大无边的究竟般若悲、智相应。(卷七十)

  由本篇所述,更加证明「本愿」是修持圆满般若「修因」的入门。因为在净土中的任何一个众生,无论听闻与其根器相应的何种法义,于其中间的行持过程,都是为了完成修证诸法实相大智慧、大慈悲的真理,均一定与三十七道品(见『弥陀经』)及六度波罗蜜(见『大阿弥陀经』),以及诸佛大悲愿行的学法内容相应,因而奠定了成佛的良好修因。

  尤其现在已经发出亲近弥陀,欲学习弥陀无上智慧利根器的念佛者,更不可忽视般若波罗蜜的修学问题。

  因为弥陀没有「般若」,即不能成佛,佛国众生没有「般若」,便不能悟道、证果。净土的形成与转变,也绝对不出缘起性空等业缘果报的道理(后续愿中将有说明)。往生净土的莲友,更要有「般若」(证实相念佛),才能莲品增上,才能更加理性的认识「净土菩萨」在佛国中,如何闻法、修行的道理,加强往生净土,听闻佛法,修学与净土菩萨所修「般若法义」相应的信念。而般若意义的学习,在成佛道上,对新学菩萨来说,是有其由浅入深的次第的。这个问题,将会在后续单元中陆续说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