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佛陀说法,不出显密二门,显则广谈性相,晓悟玄理,修证法身。密乃但令持诵,不加了知,默登圣位。今此准提陀罗尼者,即经密教,即身默登佛果之大乘也。
此咒以秘密法界真如为体,不思议三密为用,一切法中之最上乘,一切教法,皆从此出,如千流万派,不出大海,三藏教海,亦不出密藏。诵此咒者,六度万行,自然具足也。
然而,真言教法,一音一字,全是无相法界,一语一默,无不从此流出,故经云:‘佛为愍念未来诸众生故,说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等,佛母准提陀罗尼。若有四众,受持此咒,满九十万遍,无量劫来,五无间等,一切诸罪,悉灭无余,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菩萨,所有资具随意充足。’
又云:‘若有诵此陀罗尼者,乃至未坐道场,一切菩萨为其胜友。又此准提大明陀罗尼,诸佛菩萨所说,为利益一切众生无边菩提道场故。若有薄福众生无有少善根者、无有根器之者、无有菩提分者;是人若得闻此准提大明陀罗尼,若读一遍即得菩提分根器芽生,何况诵持常不懈废。由此善根速成佛种,无量功德皆悉成就,无量众生远离尘垢。决定成就阿耨菩提’
由斯可知,此咒不可思议之神力也。
二、此咒的由来
此咒传来,若存若失,前后共有七译,今存者仅有四译焉。
(1)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于垂拱二年,西魏国寺译,名《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末题又名“大明咒藏”,六万偈中,出此《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一卷。
(2)唐·善无畏奉诏译,名《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内分三部:
一、独部别行。二、七俱胝独部法。三、准提别法。案此译最为圆融,修行者不简在家出家,饮酒食肉,皆可诵持也
(3)唐天竺三藏金刚智译,名《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4)唐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
余者有阇那岌多、天息灾、法贤等,皆有翻译。《会释》云:‘准提真言,前后数译,而不空三藏,深得密教之传,由金刚萨埵,亲于毗卢遮那佛前,受瑜伽最上乘义后,数百年传于龙树,龙树传龙智,智传金刚智,智来震旦,以五部瑜伽,及毗卢遮那经、苏悉轨范,授与不空三藏。及金刚智灭度后,三藏奉其遗教,复游天竺诸国,增广其学,于师子国,从龙智阿阇梨,求开十八会金刚顶,及大悲胎藏之法,法化相承,自毗卢遮那如来,至于不空三藏,凡六叶矣。空既遍游天竺,复得亲传之旨,故其所译,真言仪轨,悉详备焉。’
三、持诵的仪轨
案此咒仪轨,甚繁,依经梵本有十万偈,今取准提心要,求其简便,以利初学,持咒人须立镜坛,取一新镜未曾用者,镜面向西,行者面向东,每月十五日夜,随力设供养具,结准提印当心,咒镜一百八遍,然后照常持诵。
每日早晚,对镜焚香礼拜已,便观想佛母准提像,有无量光明相好一一现前。念:
‘南无七俱胝佛母大圣准提王菩萨。(三拜)
南无准提会上佛菩萨。(三拜)
南无准提会上护法护咒一切圣众。(一拜)
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惟愿慈悲垂加护。(念一遍)
念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真言曰:
‘ 那么飒哆喃,(去声)三藐三勃佗,俱胝喃,(去声)怛佷也(二合)他,唵者礼主礼准泥,娑(二合)诃。’
四、修观的手法
念咒时,观想佛母准提宝像,有无量光明相好,身黄白色,结跏趺坐,坐莲花上,身佩圆光,著轻谷,如十波罗密菩萨,衣上下皆作白色,复有天衣角络璎珞,头冠臂环,皆著螺钏,檀慧著宝环,其像面有三目,十八臂,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作施无畏,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持宝鬘,第五手掌俱缘,第六手持钺斧,第七手执钩,第八手执金刚杵,第九手持念珠,左第二手执如意宝幢,第三手持开敷红莲花,第四手军持,第五手罥索,第六手持轮,第七手商佉,第八手贤瓶,第九手掌般若梵夹。莲花下观想水池,池中有难陀龙王,坞波罗陀龙王,拓莲花座。左边有持诵者,手持香炉,瞻仰圣者,准提佛母矜愍持诵人,眼下顾视。上有二净居天子,一名俱素陀天子,手持花鬘向下,承空而来,供养圣者,此为观法之大略也。
若不能作如是观者,随意所便,谛观一物,(十八臂所执法物)则念虑诚一,杂妄不生,是谓意密,加以诵咒为口密,结印为身密,是谓三密相应。上根持诵,方能有此,久不间断,则获福广大,即于此生,得进菩提矣。
次结印,案七俱胝佛母准提陀罗尼念诵法中,共有印契二十,若上智利根,好乐广文,不妨依照修学。今为方便起见,引发初心,只结根本印,用两手无名指并小指相叉于内,两中指直竖相拄,两头指屈附中指第二节,两大拇指并捻右手无名指中节,根本印成矣。
五、此咒的真义
经云:‘应思维字种子字义’自唵字至贺字,此九圣字,能生一切字,故曰种子。若得唵字门,秘密相应,即德诸佛无尽法藏,即悟一切,法本不生除,而达诸法实相,则一切行愿,皆悉满足。九言义者:
‘唵’字者,是三身义,亦是一切法本不生义。
智译云:唵字门者,是流注不生不灭义。复于一切法为最胜义。
‘者’字者,一切法不生不灭义。
智译云:于一切法是无行义
‘礼’字者,一切法相无所得义。
智译云:于一切法是无相义
‘主’字者,一切法无生灭义。
智译云:于一切法是无起住义
‘礼’字者,一切法无垢义。
智译云:于一切法是无好义
‘准’字者,一切法无等觉义。
智译云:(相同)
‘泥’字者,一切法无取舍义。
智译云:(相同)
‘娑[口*缚](二合)’字者,一切法平等无言说义。
智译云:(相同)
‘贺’字者,一切法无因义。
智译云:于一切法是无因、寂静、无住涅槃义。
由一切法,本不生故,即得不生不灭。由不生不灭故,即得相无所得。由相无所得故,即得无生灭。由无生灭故,即得无垢。由无垢故,即得无等觉。由无等觉故,即得无取舍。由无取舍故,即得平等无言说。由平等无言说故,即得无因、无果、般若相应无所得,以为方便,入胜义谛,则证法界真如,皆以此为三摩地也。
金刚智译云:
结根本契成,即想自身,犹若释迦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圆满身光。想已以手契,触头上布唵字,触眼中布折字,一一依字次第,乃至两足皆以契触布之。
次说陀罗尼字想布于身法
唵想安头上。其色白如月。放于无量光。除灭一切障。即同佛菩萨。摩是人顶上
折字安两目。其色如日月。为照诸愚暗 。能发深慧明
隶字安颈上。色如绀琉璃 。能显诸色相。渐具如来智
主字想安心。其色如皎素。犹心清净故。速达菩提路
隶字安两肩。色黄如金色。犹观是色相。能被精进甲
准字想齐中。其色妙黄白。速令登道场。不退菩提故
提字安两髀。其色如浅黄。速证菩提道。得坐金刚座
莎[口*缚]字两胫。其状作赤黄。常能想是字。速得转法轮
诃字置两足。其色犹满月。行者作是想。速得达圆寂
如是布字想念色。便成准提胜法门
亦名本尊真实相。能灭诸罪得吉祥
犹如金刚坚固聚。是名准提胜上法
若常如是修行者。当知是人速悉地
观想梵字,所有功德,不可思议,每一梵字,即体是诸佛菩萨身心故。或有不能想得梵字者,但只专心持诵亦具一切三昧。故大悲心经云:‘陀罗尼是禅定藏。百千三昧常现前故。’若人专心持诵,一切罪障,皆得灭除,无量福慧自然增长。
六、诵咒的成验
佛言:若一心静思诵此咒,满九万遍,无量劫造十恶五逆,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菩萨,丰饶财宝,诵满二十六万遍,乃至四十六万遍,世出世法,无不称遂,便于梦中,见佛菩萨,及以华果,口吐黑物,饮吃白物,即知成就。或梦见自身,腾空自在,或渡大海,或浮江河,或上楼台高树,或登白山,或乘师子白马白象,或梦见好华果,或梦见著黄衣白衣,或梦吞日月等,即是无始罪灭之相。或梦见佛像,或闻法音,或觉自身巍巍高大,或齿落重生,或发白返黑,或贪嗔痴心,自然消灭,或总持不忘,一字能演多义,或智慧顿生,自然通晓一切经律论,或一切三昧法门,自然现前,或福德顿高,四众归仰。若逢如上之事,但是福慧增长,近成就相,莫生疑惑之心,勿起取著之念,更须策发三业,加功诵持,不得宣说咒中境界,炫卖与人,不为名利敬赞,而宣说之,否则,虽有如是之力,未免堕落魔外也。
七、此咒的殊胜
准提咒之殊胜,有三种,不同余咒。
(1)准提咒,总含一切诸真言故,一切真言,不能含准提,如大海能摄百川,百川不摄大海。
(2)准提坛法,人易办故,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便是坛法,不同余咒,建办坛法,须得拣选净处,香泥涂地,广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
(3)为不拣染净得诵持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等,皆能持诵,因为今时,俗流之辈,带妻挟子,饮酒啖肉,是为常业,虽逢善知识教示,习性难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议咒法救脱,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不同余咒,须要持戒,方得诵习。
又《大教王经》云:‘七俱胝如来三身赞,说准提菩萨真言,能度一切贤圣,若人持诵,一切所求,悉得成就,不久证得,大准提果。是知准提真言,密藏之中,最为第一,是真言之母,神咒之王也。’
八、结论
经云:佛国无诸女人,解之者曰,女人作佛者,皆变成佛相,不复有女人旧相也。而准提王,独以佛母名者何哉?一日瞻拜之下,忽有思曰,母者养育之义也;慈爱之称也。盖父师之督责,不能施于有生之初,母氏之劬劳,偏能适其赤子之性,诸佛之戒律甚严,父师教诲之道也,准提之接引甚宽,母氏慈祥之德也。何者?诸佛欲众生之出世也,必严其防而正告之曰,人生好色者,不能成佛,尔之妻子,不必有也;人生残忍者,不能成佛,尔于有情之肉,不必食也;人生迷乱其性者,不能成佛,尔于清酒美醴,不必染指而沾唇也;其教可谓严矣!于是众生,能者从之,不能者去之。
准提王虑其从之者少,去之者多也。因立一法,以诱之,曰:尔能从我教,我听尔有妻子也,但勿邪淫足矣;尔能从我教,吾听尔食肉以果腹也,但一月中,斋戒数日足矣;尔能从我教,吾听尔取旨酒,而少尝之也,但令温克不沉湎焉亦足矣;若尔不信,我将尔所欲求,如官爵,如眷属,如宝珠仙药之难致者,第从我教而诵吾咒,皆可大慰其怀,来我教不以饮酒食肉有妻子之故,而拒绝于尔也。亦见我教之宽而可从乎?于是众生之从佛者,闻准提之名,而信之向之;即众生之不从佛者,亦闻准提之名,而信之向之。何也?人情畏父师之严,乐母氏之宽,故世尊之法,人畏其难,准提之法,人乐其宽,此佛母之名所由来也欤!虽然,立教者既宽,而奉教者又欲严,必体慈母爱子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善必进,有过必知而改,然后可以立身而成佛耳。倘恃母氏之宽而放责也,遂肆情欲以自陷于罪戾,虽有圣善之母而不能济其苦,是可悲也!是可畏也!
民国二十二年,六月六日,于世界佛苑图书馆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