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保护性重刷(图片来源:佛教 摄影:曹立君)
九月北京的清晨,已能体会到秋凉。年轻的佛学院学生和身着海青的居士们正在为一场开光法会做准备。开光是重要的佛教仪式,依照佛教传统,寺院、佛像落成,以及重要的佛经安放,要选择适合的日子,举行致礼仪式,以表示供奉、安住之意。
来主持法会的几位高僧相继现身,上午十时整,法会正式开始。这次法会是为重新刷印出版的《乾隆大藏经》开光祈福。
说起这部《乾隆大藏经》,其实它最准确的叫法是《清敕修大藏经》,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官刻《藏经》,亦称《清藏》或者《清龙藏》。或许有些朋友不太清楚什么是大藏经,所谓 大 ,指得是广大,无所不包;而 藏 就是宝藏的意思,大藏经其实是一部体量巨大的佛教经典丛书。整部《乾隆大藏经》共724函,7169卷,如果把这些经书全部摆在一起,大概有七到八个立方米,收藏大藏经的寺院还要为此修建专门的藏经楼,对于佛教而言,它是一件贵重的法宝。我们在广化寺看到的大藏经只是《乾隆大藏经》很小的一部分,而它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些经书是用二百多年前雍正、乾隆年间雕刻的经版刷印的。
法会现场摆放的经书就是首批刷印出版的《乾隆大藏经》部分经卷,主要是在佛教信众中流通较广的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
延藏法师: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多年以来,大家对于这个藏经的编修和传译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但牵头的主体,基本上都是由封建王朝的历代的帝王将相出面,政府通力合作,以官版的这种形式出现,这次非常与众不同的就是,可以说是超越历史的特殊意义就是,来自于民间,我们通过学界、教界和文化界,还有相关的一些技术部门,通力合作,把它以重现历史原貌,要做到重现初刻初印本的这种原貌,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如果想知道重新刷印《乾隆大藏经》的经过,还得从大藏经的经版保护谈起。《乾隆大藏经》木质经版刻成于乾隆三年即1738年,共79036块。经过270多年的世事变迁,经版佚失近万块。现存69410块,全部保存在位于大兴的永久性专业库房中。
记者:何总这个就咱们新建的库房的所有的架子中间的第一排架子是吧?
何唯良:对。
记者:像这种架子我们一共过去有多少排?
何唯良:48排。
记者:48排。那么这是第一排,然后这个是第一架。
嘉宾:对。
记者:第一架是第一层的第一号。
何唯良:对,第一号。
记者:第一号,那这是不是就是整个我们这个龙藏的第一块板?
何唯良:对,清大藏经的第一块经板79036块经板,这第一块。
记者:第一块,首板
何唯良:对,首板。也就是天一一号经板
记者:天一一号,那这个不得了,就说整个这样一个龙藏的这样一个雕板的工程,浩大的工程,从它开始?
何唯良:对,从它开始。
记者:那这个我们可以取下来看一看吗,就特意给它包了一块黄绸子,以示隆重啊。
何唯良:很重的。
记者:很重。好,我们看看这一块板雕的是什么。从这儿开始,《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卷第一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天一,这里到了,天一。
嘉宾:具体的小字号在这儿。
何唯良:这儿也有,这儿也有。天一一。
记者:对。
何唯良:清大藏经的编号都是,字号在两折之间。
记者:两折之间。
何唯良:嗯,天一一,下一块那个面天一二。然后第二块、第三块经板往下排。
记者:这个是原板?
何唯良:原板。
记者:这块板子保留的形状还蛮好的。
何唯良:对。
《乾隆大藏经》以《千字文》编号排序,自 天地玄黄 的 天 字起,至 两疏见机 的 机 字止,共724字,每字一函,每函10卷。共雕成经版七万九千多块。全藏共收入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内容不仅有佛教经典还包括历代高僧大德的著述、心得体会,涉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不但是我国的一宗珍贵文物,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记者:我们知道好像过去的一些大藏经,基本上是民间的力量在做,像现在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赵城金藏》,好像当时就是一个民间的一个妇女发起,然后最后当然有很多的人来支持,但是它应该说还是一个民间形式?
李际中:历史上组织大藏经的,一开始民间官方都有,当然传下来的经典比较多的,我们现在见到的目录,基本上还是官方的一些寺院传下来的比较多,到了这个北宋以后,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寺院刻书,就寺院刻经,政府组织僧人组织大藏经,还有私人刻大藏经,这三种情况都有。
记者:都有。
嘉宾:都有,比如说《思溪藏》,它是私人刻的,那么但是政府的力量还是主导。
记者:我们现在说到这个大藏经的刻印,是不是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就是这个我们说的清敕修的大藏经叫做《龙藏》,是不是佛教历史上最后一次,这种编辑,刻印佛藏的这么一个,最后一次。
李际中:应该这么说,从雕版印刷术以来,第一部是这个《开宝藏》,但是用这个木板刻经,到了清代的《龙藏》,我们现在叫《清敕修大藏经》,这是最后一部,在这之后比如说用现代的印刷技术也还有,包括现在的寺院僧人,还有包括那比如说,在台湾的一些僧团,他们在编修大藏经也还有。
记者:(台湾)法鼓山好像就在编,我去采访圣严(法师),他们就在编。
嘉宾:但是木板刻的大藏经,《龙藏》是最后一部,量也非常大。
《乾隆大藏经》是从雍正11年即1733年就开始刊刻了,两年后雍正皇帝驾崩,乾隆即位后,特意任命两位亲王负责藏经馆,动用了上百名官员和僧人,调集全国的力量编辑刊刻大藏经。
何唯良:当时有记载北京是有四百多名,四百多位雕刻师还是不够,于是乎大臣们给乾隆写奏折,又从南方调集四百多位,一共八百多雕刻师,包括裱糊匠还有书写匠,笔帖士,就是抄经的人,一共动员了一千三四百人的队伍,由内务府出资刊刻这部《大藏经》,从雍正十一年,1733年一直到乾隆三年,1738年,用了六年,把这部《大藏经》全部刊刻完成,第二年开始第一次刷印。
这些黑漆漆的经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都是精挑细选的梨木。梨木因为质地坚硬细腻、不易变形,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平面木雕工艺首选的雕刻材料。《乾隆大藏经》因为是皇家出资,用料更为讲究,每块经板必须是独板,不能拼接,而且板面上绝对不能有疤痕、肿疖。
何唯良:刚才您看前期的经版,它截然不同,后期它就没有披麻挂灰,不知为什么原因,你看这个部分。
记者:做到后面没钱了。
何唯良:可能是就不那么认真了。
记者:不那么认真了。
何唯良:应该说乾隆朝,乾隆四年做完的这件事,正有钱的时候。
记者:有钱的时候。
何唯良:正有钱的时候,应该不至于没钱。当时一块经版,买一块梨木板是三钱白银,刻一块经版是7钱白银。也就是说差不多一两白银一块经版,这是直接成本。管理还有这些运营,包括刷龙藏的纸都不在这里面,只是刻经版一共用了8万多两白银。
记者:8万多两白银,正好是大概是,8万来块版。
何唯良:79036经版,不包括目录和那个签,它每个经还有提签,那签是单刻版的。
记者:所以合起来大概就是正好是一两白银一块经版。
何唯良:一两白银一块经版。
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部大藏经,既有官刻也有民间自发组织刻印。比较著名的有北宋的《开宝藏》、金代的《赵城金藏》、明末清初的《嘉兴藏》等等。这些藏经全部是木质雕版刷印,但经版却没能保存下来。比如说北宋的《开宝藏》,经版原本保存在京城汴梁,金人灭北宋,攻破汴梁后,大肆抢掠典籍书版,这些经版也就没有了下落,很可能是毁于战乱。至于明末清初的《嘉兴藏》,史书上有明确记载,它在太平天国时烧掉了。历史上很多藏经经版,因为年代久远,保存经版的寺院凋蔽,疏于管理,经版最终坏掉,寺院可能就把它当柴火烧掉了。《乾隆大藏经》作为中国最后一部官刻藏经,虽然它的历史只有不到三百年,但是经版能够这样大量较好的保存下来,其实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文化大观园节目组所以能够制作这一期节目,是因为一次机缘巧合。在今年三月底,我和我的同事结束陕西的节目拍摄,乘飞机回北京,在飞机上我收到了一张纸条,纸条正是节目中出现的何唯良先生写给我的,他简单介绍了《乾隆大藏经》经版保护项目的情况和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内容,希望我们的节目能够给予关注。于是在今年5月,在何先生的邀请下,我们有幸见证了大藏经经版从良乡正式迁入大兴文物保护库房的过程。
解说7:《乾隆大藏经》的天字一号版是这次启运仪式的象征性主角,它被黄绸包裹郑重放在运输车内,僧人同时诵经加持。大藏经经版每块重4.5公斤,全部经版总重360顿,总体积超过1000立方米,它们将被存放在位于北京大兴的新经版库内,这里具备防腐、防虫、防潮湿等必要的科学保护措施,大藏经经版自刊刻完成270多年后,终于得到了最妥善的保存。
记者:这里头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经能够入到大藏经里头来,谁说了算?
李际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历史上比如说,一个寺院它收藏了很多书,那么一个僧人他说我倒要看看,这个寺院有什么样的书呢,他就开始编,编的过程中间,他就发现有一些经典,似乎不是这个释迦牟尼原来所说的,有一些义理似是而非,还有一些经典,这个似乎是从佛经里头摘抄出来的,不完整,还有一些经典,明显的一看就是中国人所造的。
记者:伪经。
李际中:所谓的疑伪经,疑经,伪经,就是唐玄宗朝的智升(和尚),编《开元释教录》,他对1076部,5048卷的佛经,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那个收入他的那时候编的《开元释教录》这些经典,都有一个解说,什么经典是真经,好在哪,什么经典是疑伪的,疑的就是说值得怀疑,还有什么经典是假的,属于鱼龙混杂是假冒的,他都说得很清楚,但是作为一部佛教大藏经来讲,不管是疑经还是伪经,它都可以编入佛教大藏经里头去。
记者:都可以编进去吗?
李际中:这叫立此存照,放进去以后,这个后代的学者僧人可以进行研究。
记者:比如说当时候,唐代武则天时期,就是为武则天上台,造的那部《大云经》。那部《大云经》会在大藏经里头吗?
李际中:有,有,这些经典还都有,那么《大云经》这样的经典呢,比它还有过分的,比如说这个现在还有很多就是比如说那个时候说,是哪哪的一个,这个人抄的什么什么经,明显的就是疑伪的,但是我作为一个大丛书来讲,我还是把它要收进去,给人家看一看以后再发现了类似的东西,可以比照着来,能够判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记者:那这个态度还是挺可取的?
李际中:所以这个大丛书,佛教大丛书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带有很多当时的文化背景在里头了。对
。《乾隆大藏经》的刊刻也有它的历史背景,那就是明末万历年间刻印的另一部大藏经《嘉兴藏》。《嘉兴藏》是中华大藏经诸种版本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是明末清初由几代僧人历经200年才刊刻完成的大藏经,而《嘉兴藏》中恰恰收录了明末清初一些反清文人的佛教著述。
何唯良:当时雍正看到了这种情况认为很多的反清言论,都在那里边表现出来了,对他的清朝初的政权是极为不利的,再加上雍正皇帝本人又是笃信佛教,是对佛学造诣很深的一个皇帝,于是乎他就决定要正本清源嘛,统一思想,还是为了笼络人心,那个重新编纂,重新刊刻《大藏经》,由中央政府出资来重新刊刻《大藏经》,这应该是《清藏》的,《清藏》编辑和《清藏》刊刻的差不多的主要原因。
就历朝的官修大藏经而言,《乾隆大藏经》体量最大,因为它把之前各朝代藏经中认为是可取的内容全部收录进来,就连雍正皇帝本人的文章也在其中。
记者:我们知道康熙、乾隆,雍正这三朝其实做了很多的图书集成的这种出版、整理、印刷的一些工作,他当时其实利用这种国家的力量就是动员全社会献书,是不是修龙藏的时候,也在动员全国各地的寺院,把自己藏的经给献出来。
李际中:确切的说《龙藏》雍正皇帝开始编的时候,他觉得历朝前头的大藏他不满意,但是实际上他还是以《明北藏》为基础,我们今天可以看得出来,他跟他的有一些经典,他的版式字体的风格,乃至于这个有些字的取舍对还是错,都抄袭的是《明北藏》,跟《明北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这里头反映了雍正皇帝他自己是有一些作为的,他想做一些事,他想在他的任上,不仅政治上要做一些事情,文化上也想做一些事情,当然还有统治者思想了。
记者:对,这部经的话呢,实际上是乾隆四年就已经完成这个印刷了,印刷了一批,然后分给了全国各地的一些重要的一些寺院,但是后来在乾隆年间还有三次撤毁的事情,是出于什么原因,要去把已经印好的经再进行撤毁啊。
李际中:是,撤毁了不少经典,有几种类型,比如说有一些我们都知道清代的文字狱。
记者:对。
嘉宾:这个皇上认为一些违碍的东西,他撤出来,另外像乾隆皇帝本人,这个比较讨厌像钱谦益这样的
记者:贰臣
嘉宾:这样的人物,所以他认为放到经典里头不合适,他就给撤出来了,还有一些经典,比如说这个像武则天的一些序什么的,撤出来原因在哪我们不清楚,还有像这个,《开元释教录略出》,这目录学的东西撤出来,原因在哪,我们现在也需要研究,还不清楚,因为这么说,我们现在见到《龙藏》,多多少少都有缺的。
乾隆皇帝曾经三次撤毁大藏经经版,第一次就是把大藏经中明朝旧臣钱谦益关于佛经的个人著作有60卷,从已经刷印好的经书中撤出毁掉,并且把已经刻好的经版六百多块也从经版库中拿出来毁掉了。乾隆为什么会对钱谦益如此 另眼相看 呢?我们得简单介绍一下钱谦益的生平。钱谦益是明末文坛领袖,他学问淹博,泛览诗、史、文籍与佛藏,在明末清初,钱谦益以文章、学问负盛名,却在气节上为文人所不耻。因为他是明末重臣,官至礼部侍郎,却在清军破城时,主动开城投降,然后又成为清朝的礼部侍郎,被人嘲笑为 两朝领袖 。乾隆皇帝更是将钱谦益列为《明史?贰臣传》之首,还作诗挖苦他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所以这才有了这一次撤经毁版。
记者:那师傅我问你,你是哪里人?
师傅:我,内蒙。
记者:内蒙人,你是家里头是做这个行业的,还是你自己现在才开始学的?
师傅:我师父是河北武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做雕刻的。
记者:你师父就是武强那个雕刻木版年画的那个?
师傅:对,对。
记者:然后你是他的徒弟?
师傅:对,对。
记者:那你雕这个和雕武强年画有什么区别,武强年画可没这么细致。
师傅:对。它那个线头比较粗犷,这个就是线条非常细。
记者:非常细。
师傅:完了,和雕画基本上有些相似吧。
记者:有些相似,主要就是要比那个要更细心。
师傅:对,对。笔画就是比那个更细。
记者:比它更细,你像这个龙,这个龙的这个龙鳞,你还要印出来以后,你还必须是显得是一个一个的那个刀口特别锋利,这个是很难做到的。
师傅:所以就是一次很难成功,完了都是还得再刷一遍,完了之后再修。
记者:再修。就刷一遍,看哪些地方还技术上头没有到位。是吧
师傅:刷一遍再修
记者:还得再修。这块版吧,这块版也是你雕的是吧?
嘉宾:对。
记者:这是韦陀,那现在这个是它,它印下来的是吧。
嘉宾:对。
记者:那么你觉得现在这个还要修吗?
师傅:这个还得需要修。你看
记者:还要修。
师傅:这个线条还是有点粗,完了之后不那么流畅。
记者:线条还有点方方棱棱的,是吧,那个地方还要修一修。
师傅:所以就是现在还没有用,等着再修,再经过仔细地修一遍,完了可以用这个。我师父已经雕了一块,所以是现在正在用那个,那个要是刷的要是薄了,然后再用这块。
记者:再用这个,也就是说,有一些可能还得雕一两块放在这里。
嘉宾:一两块都不够。
记者:一两块可能都不够,刷着刷着它就也磨损了。
嘉宾:对,表面就不平了。
记者:不平了。
经版补刻,是重新刷印《乾隆大藏经》的重要环节。大藏经经版虽然保存下来有近七万块,但现存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经版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无法再进行刷印。为了确保补刻经版的工艺水平达到原版的程度,河北武强年画馆馆长马习钦和他的徒弟们被请来专门负责补版的雕刻。就这块刻有飞画的经版而言,版刻好后要经过反复几次刷印和修刻,并且与乾隆初印本上的原画进行对比,力求还原到乾隆版的原貌。
大藏经重印传承古代工艺手工操作技术精密
记者:这个用的墨汁都是定制的一得阁的墨汁。
嘉宾:对,一得阁定制的墨汁。
记者:一得阁的墨汁含胶是比较多的,你看,你们这个去掉一定的胶。
嘉宾:含胶。胶多了以后很容易起皱,纸容易破,凝结在经版上。
嘉宾:对,对经版不是太好,干经版刷几张以后才能让墨均匀呢。
师傅1:太干了,太干,有点干,揭不下来这纸都,粘上了都。
嘉宾:前几张都是印不上的,试试看。
师傅1:纸动了,纸动了。
嘉宾:这头几张肯定都是不行的了。
记者:还可以。这动了一下。
记者:动了一下,走版了。
记者:看看多细,你看这是珠子一粒粒都是晶圆晶圆的都是圆的,像这个老虎的衣服,虎皮,虎斑纹。像这个我们现在的刻工要刻到这种水平恐怕是很难了。
嘉宾:很难了,也能做到。
传统的棕毛刷子,安徽泾县的手工宣纸,一得阁特制的墨汁,刷印大藏经完全按照古代传统手工工艺进行,270多年前的《乾隆大藏经》就是用同样的方法刷印出来的。
记者:这个《乾隆大藏经》,我们都知道是乾隆四年初印的,也就在乾隆四年之前,他全部七万多块板子,全部都已经雕刻完成了,是吧,这么庞大的量当时候是放在什么地方保存,以及在什么地方刷印的。
李际中:当时刻经版应该说在贤良祠刻的,但是历史上比较早的时候了,就已经转移到北京的柏林寺保存,那个时候柏林寺,因为它具有皇家寺院的这种性质。所以历史上乾隆年间,印过一批,光绪时候印刷到了民国时候再印刷,主要是在柏林寺,这个印刷和保管。
记者:也就是这个经版从乾隆四年开始首印,一直到民国中间断断续续还是被印过好几次的。
李际中:对,印过三四次吧,但是总量大概加起来不到200部,乾隆年间印100部,光绪年间印了几十部,民国时候又印了几十部,这样加起来总数不到200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我们经过调查还有一些文字的记载,不能确切的知道,他到底是印了一百几十部,还是二百多少部,没有这个数字,
记者:没有数字。
嘉宾:没有数字,也只能估计不到200部。
记者:现在就是,显然后面印的就是已经经过乾隆三次撤毁,就应该说它不算全的了。
李际中:不算全的了。
记者:所以最有价值的还是乾隆四年的初印版。
历史上刷印的《乾隆大藏经》保存到现在的各种版本都不完整,要想再现乾隆初印本原貌,必须找到或凑齐最少一部乾隆四年完整的初印本大藏经作为底本,才能准确无误地完成经版补刻和刷印。
记者:在寻找乾隆四年初印版的过程中间,肯定非常的困难,是吧,可能中间有些东西就是众里寻他千,就是找不着,是,但是有时候可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偶然的收获,让人惊喜的有没有?
李际中:是,比如说从白塔寺,塔刹里头发现这一部《龙藏》,我们现在觉得,它现在可能是,那个乾隆初印本中间比较早期的东西,印刷的也好,保存的也相对的资料比较完整一点,当然它在塔里头放着,时间久了它必然有损坏,但是恰恰有一些经典,它保留了,还有在比如说在沈阳的慈恩寺去调查,调查调查,我们看到一些经典,慈恩寺里头收藏,包括钱谦益的这些经典,撤毁的,它在这儿,调查了很多寺院找不着,它这有,那大家很意外很惊喜,工作快完了,快结束了,要走了,再看看吧,看到最后它这经典还有什么,看到最后一函,按照《乾隆大藏经》的目录来讲,最后一个经典应该是雍正皇帝所做的《御录经海一滴》,结果发现在《御录经海一滴》后边还有一个《涅槃经》的跋,这是目录上没有的,
记者:没有的。
嘉宾:这是这一次的意外发现,回过头来再查资料,发现原来影印的那个本子上,它有这个《涅槃经》的跋,但是呢它是一个错乱,就是这个跋呢,比如说它可能有三张纸印的,它前两张纸是别的一个经典篡进去了。
记者:篡进来了。
嘉宾:卷尾保留了一版,那这一次调查就把这样的一些历史上的误会解决掉了,很有意思吧。
刷印之后,便是装帧,依旧是全手工操作。刷印好的经文先要过针,然后折页,折好后再进行裁切,然后是吹配,使经文自然分开,再进行配页,将配好页的经文对齐码好,叫齐栏,然后粘好。接下来就可以为经书上护板了。
嘉宾:这边就是上护板。就是上盖板
记者:你这护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嘉宾:现在这是仿荷兰板。
记者:仿荷兰板,然后再包上这个布料。
嘉宾:对,包上布料。
记者:这种明黄,是皇帝用的颜色。这种护板是不太容易变形的。
嘉宾:不变形,不变形的,比过去,过去是草纸板。
记者:草纸板容易软。
嘉宾:现在比较实,比较密度比较强不易变形的。
记者:不易变形的,这个是上护板上了护板完成。
嘉宾:上书的书签呢。
记者:做了可能是,做了一个模板,这个位置定位,好,这个书就有名字了,这一册书就有名字了。
嘉宾:有名字了。然后这种做法是通风晾干
新刷印的《乾隆大藏经》采用的是古书装订中的 番夹装 ,也叫 经折装 。故宫博物院现在收藏的《清大藏经》的装帧是蓝色函套,黄色护板。经鉴定,这部大藏经正是乾隆初印本,于是此次出版发行的《乾隆大藏经》就按照故宫旧藏乾隆印本的样式进行了装帧。
一部大藏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保存了经,律,藏所有的佛教的文献,宣扬了佛教教义,它里面还包容着大量思想交锋的内容,当时的国家、朝代在宗教上的立场,还有着对当时社会生活习俗、文化方面的许多的记载,甚至是大藏经的写作文体也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重修《乾隆大藏经》,恢复乾隆初印本的原貌,为下一步研究大藏经做好了准备。就《乾隆大藏经》的六万九千余块雕版而言,据文物专家估计,在这一次刷印之后将予以文物定级。我曾经问会定到什么级别,专家说应该是特一级,也就是国宝级。这就意味着,对《乾隆大藏经》雕版的刷印,这将是最后的一次。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