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宣讲于2017年9月24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修三无失坏
学佛修行的过程中,第一、不能失去对上师、善知识的信心;第二、不能失去菩提心的修持;第三、不能失去持戒的决心。此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不能失去对上师、善知识的信心。前面我们讲过,依止上师前要先观察,但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观察。佛经里讲了很多关于上师善知识的法相及不共的功德,以这些标准来观察衡量,若认为遇到的是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就可以皈依,以身口意依止。身口意都不离上师的教言与安排,最终,身口意要与上师善知识相应。在此过程中,不能失去对他的信心,一旦失去了信心,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摄受,更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
对上师三宝要具足三种信心。
第一、清净信心。通过观察,对上师善知识生起了清净信心,他的无漏的功德感化了你,之后他的一些示现对你来说都是一种摄受,让你欢喜。
第二、欲乐信心。内心满怀追求和愿望——希望自己获得跟上师善知识同等的成就,上师善知识所具备的无漏的功德都纳入自己的相续中,希求自己同样具足这些功德。这叫欲乐信心。
第三、胜解信心。深信自己与上师善知识、佛,都是同一个自性。从佛性的角度来讲都是平等无二的,坚信如果精进学修,也可以成佛,佛性可以显现。佛性显现了就成佛了。这叫胜解信心。
然而有些人总是妄自菲薄,觉得佛太伟大了,上师境界太高了,自己肯定不行,不可能成为佛那样功德圆满的人,不可能跟上师一样,达到那样的境界……不能这样想,这是一种懈怠并缺乏自信的表现。从自信清净的角度讲,我们和佛,和上师都是平等的,差别在于,佛、上师的断证功德已经圆满了,我们还没有。如果我们精进学修,断证功德也可以圆满,也可以成佛。要有这个信心,这叫胜解信心。
还有些人却又妄自尊大,本没有修行,却自诩能成佛,声称自己样样精通,很多凡夫就是如此。想成道要有自信,但自信从何而来?若非从明理中产生的,不是以智慧观察而来的叫傲慢。盲目的自赞自夸,就是傲慢。自称我行、我能、我最棒,是否有可靠的理由?否则凭空自夸毫无意义。
你能征服自己的内心和烦恼,能战胜自我吗?不能,你并没有办法做到这一步。佛法里讲这都是自高自大,都是傲慢心,这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我刚才讲的信心,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有可靠的依据,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有些人不懂什么是佛性。
有的人问:我能有佛性吗?当然能有。那什么是佛性呢?功德与佛等同。我们都有亲身的体会,虽然我们目前还不够精进,但是也学到了一些功德,也改掉了一些过患,这说明功德是可以学到的,虽然我们还不够精进,但是多多少少也改掉了一些过患,这就说明过患也是可以改掉的。功德能学,过患能改,这个本能叫佛性。
功德为什么能学?过患为什么能改?因为不离大空性,所谓大空性就是佛性。无论是大空性,还是佛性,是每个众生都具备的。佛在《华严经》中讲:“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意指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佛告诉我们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一定要有这种自信,这叫胜解信心。
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不能离开上师善知识;在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过程中,不能缺乏这三种信心。要有清净信心,因为你要生欢喜,不是因为上师、善知识的势力雄厚,不是因为他的相貌庄严,而是因为他有很多普通人没有的功德,这都是需要观察的。他有清净的戒律,有分辨善恶和取舍善恶的能力,这些是普通人所没有的。
我这里讲的普通人,包括世间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他们不但没有这些功德,反而还做引火烧身的恶业,通过吃喝嫖赌、坑蒙拐骗等手段谋取利益。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因果是自然规律,无论到何时,都不会有丝毫的虚假。所以我们不能与因果律背道而驰,一定要做善事,种善根,结善缘,将来命运肯定错不了,将来肯定能获得安乐。有些人根本不信善恶因果,刚才我是针对不相信善恶因果的人而讲的。
现在针对的是虽然相信善恶因果,但没有分辨善恶和取舍善恶的能力的人而讲,他们虽然相信善恶因果,也想断恶行善,但因为缺乏分辨善恶、取舍善恶的能力,搞来搞去,最后象个无头的苍蝇,茫然而不知所措,这样的人也很可怜。
我刚才讲要受持清净的戒律。戒是不允许做的,也可以说是恶的;律是要求必须做的,也可以说是行善。也可以这样解释戒律。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有清净的戒律,清净指正确无误,取舍善恶、分辨善恶,就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于善恶能无误察觉,是一种智慧。若是不懂佛理,怎能分辨善恶?怎能察别善恶?取舍善恶也是一种智慧和能力!这叫清净的戒律。
无伪的慈悲心就是慈心和悲心,是没有任何虚伪,发自肺腑地慈悲一切众生的心态。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安乐,从心里接纳一切众生,从心里包容一切众生,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没有智慧,怎么能从心里接受一切众生,怎么能从心里包容一切众生?不可能做得到。
具有广大智慧的人,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中,无论是在天堂还是在地狱,即使暂时面临巨大困难,情绪再低落,也不会迷茫,更不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这种人是非常有希望的,因为他具有无漏的功德,众生都会被摄受、被感化。
当你真正对上师生起了信心,了知他这些不共的功德,有了这种观察力,了知孰轻孰重,这时对你来说,上师的一切,包括言语行为等等,都是清净的。只要看到他、听到他、忆念他,都会生欢喜心。这是一种清净信心。
我们要具有清净的欢喜心,不能失去信心。如果已经对自己的上师或善知识失去了信心,却还留在他身边依止他,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在他那里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和摄受。不珍惜上师的人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第一,不能失去对上师、善知识的信心,这点很重要。信心可以培养,如果没有信心就要培养信心,多听多看上师的功德。有的师徒可能有宿世的缘分,无需观察自然就会生起信心,有些则缘分略浅,那就需要观察,也需要培养信心。
第二,不要舍弃菩提心。我们有幸值遇佛法,而且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始终不能离开菩提心的摄持,否则不可能得到大乘佛法宣讲的功德利益。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至少要有世俗菩提心,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你的相续中产生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才算进入大乘道。
大乘道的开端是资粮道,并且是资粮道中的小资粮道。小资粮道的标准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不是特意发出来的,而是自然生起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以此标准,可以衡量已经入大乘的小资粮道之人。
还有胜义菩提心,证悟大空性的智慧。资粮道和加行道,都属于凡夫地。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也可以有胜义谛的菩提心,但只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大乘修行人,有真正的世俗菩提心。在他们相续中,所发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真实的,不是相似的。
之前我们通过仪轨,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愿,在心里立下誓言,这些还只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当进入了大乘道,在你的相续中真正产生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时,即处于资粮道和加行道时,就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此时你具有的胜义菩提心还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当进入大乘见道以上,成为圣人时,才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
总之我们都不能离开菩提心,否则就不是大乘佛法。《修心七要》里主要讲的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我们要依此观察自己。
佛法包括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密乘,我们选择的是大乘,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法,我们念经、持咒、闻法、修法等一切行为和善事,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都不是成佛之因。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发菩提心非常重要。如果连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没有的话,想成佛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所做的这些善事,都要有菩提心的摄持,比如有世俗菩提心的摄持,是成佛的远因,远因也是间接成佛之因,不是直接成佛之因。
更重要的是要有胜义菩提心的摄持,百日共修期间也有这方面的学修内容。学习《定解宝灯论》相对来说有点难。很多人对此没有兴趣,觉得这与自己成佛和解脱无密切的关系。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胜义菩提心的摄持,我们持咒、念经、闻法、修法等都不能成为成佛的直接因,如果有空性的见解,如果有胜义菩提心的摄持,才可以成为成佛的直接因。
大家应该以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就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学佛修行这么多年,怎么还没有解脱,还没有成佛?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不明理就会这样,如果明理了,以这些标准衡量自己,就会知道,虽然学佛修行了很多年,念佛、持咒、诵经、打坐等,做了很多善事,做了很多功德,但是都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不要说胜义菩提心,连世俗菩提心都没有。
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怎么能成为成佛的因呢?既然不是成佛的因,也不能成为解脱的因。如果明理了,就不会产生邪分别念。如果自己能观察到,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我们在学佛修行过程中,对戒律的决心不能动摇。我们对所受持的居士五戒、比丘(尼)戒,沙弥(尼)戒、菩萨戒、密乘戒,决心都不可动摇,守护誓言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我们在立誓或承诺时都很随意轻松,但是,要真正做到决心不动摇,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守护誓言,是最难的。
此处讲的第三个不能失去就是不能失去决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否在上师面前,无论是否跟同修在一起,无论身边是否有人,都一样,无论何时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决心。
我经常跟寺院的出家人讲,无论何时,都要守护戒体,如同守护自己的心脏和眼珠一样,能这样守护戒体,是非常重要的。
密宗强调以守护誓言让自己的相续清净并获得悉地,破坏誓言是不可能获得悉地的。
也许有些人自认为境界高,开始修空性了,没有什么可取舍的,白狗和黑狗咬出的血都是红的,所以善恶都要放下,但放下并不是放弃。
莲花生大士说过:即使境界比虚空高,见解与佛相近,取舍因果仍然要比面粉还细,要断一切恶,要行一切的善。空性和因果是不矛盾的,越接近空性,取舍因果越严格。佛教中经常说的“空悲双运”,在空性中产生大悲心,在空性中彻底了知因果规律。这些细微的因果规律,除了佛,谁都无法真正明白。
只有真正证悟空性,如如不动时,才能真正白因果的规律,因果的规律即是自然的规律,简单地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下了瓜的种子,不可能长出豆子。
戒律非常重要,守护誓言同样重要。我经常跟大家讲:佛法的核心是智慧,佛法不离智慧。戒律和誓言都是活的,如果能真正明白和掌握这个道理,并具有智慧,守护誓言,守护戒律都不困难。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很难,他们经常做破坏誓言的事,做失毁誓言的事,经常明明受持了戒律,却又做违背戒律的事,这都是因为缺乏智慧。
佛法讲戒定慧三学,三学不能独立运用。如果没有定和慧,只是学戒,无法圆满。受持戒律太难,守护誓言太难,取舍善恶太难,都是因为没有定学,至于慧学,只要有了定学,慧学就不难。
现代社会流行灵修班,提倡灵性,世间人也包括有些学佛人,都特别喜欢冥想,即修禅,但若是没有戒学和慧学,只靠禅定是不可能的圆满的。
末法时期,世人都不肯用功,坐下来冥想一会儿,粗大的烦恼分别念稍微停息了一会儿,就感觉很好很舒服,其实这都不算什么,是平时太散乱复杂了,通过一些外在的因素和引导方式,让情绪稳定下来,内心的繁杂暂时得以缓解,好象进入了佛的状态,已经成佛了一样。不是的。只靠禅定是不行的。
有些人上早课晚课时也冥想,或禅定,这样能禅定吗?即使真能禅定,也不是好事,对修行非常不利。
我们修大圆满正行时,有一种传承上师的教言,一种特殊的修持方法,心没有地方安住就先不要安住,如果真的见性了,心有了落脚的地方,才可以安住,但是时间也不能长,随时随地、暂时的安住,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本来的宁静,本具的祥和,时间长了容易乱,又会是另外一种状态。所以,现在你们以思维、观想为主。
因为还没有真正生起定解,没有明白道理,这样冥想、寻找,所得到的宁静,并不是本具的宁静,祥和也不是本具的祥和,可能只是粗大的烦恼,稍微停歇了一下,获得了些许不同的感受。其实无想禅都很难达到,大家不要着急修禅定,慢慢来,先有足够的闻思,把理论掌握好,道理弄明白,搞清楚,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禅定也不行,禅定不能离开戒律和智慧。智慧也同样,没有戒律和禅定,智慧从何而来?若无戒律与禅定,那只是知识,是分别念。《大圆满愿文》里讲:“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这都是修行的过患。
我们常常说转识成智,怎样才能将知识转变成智慧呢?要靠禅定的力量。没有禅定的力量,知识无法转变为智慧,烦恼更无法转为菩提
。很多人喜欢说烦恼为菩提,但你要有这个能力——戒定慧。汉地的学佛人都特别喜欢禅定,也都特别重视禅定。刚刚讲了禅定离不开戒律,《入行论》中讲的戒律,内心清净才能定下来。戒律就是清净,通过戒律,我们能正确无误的取舍善恶,这样相续自然就会清净,相续清净,才会产生禅定的功德,禅定之后就是智慧。显宗讲从戒律中产生禅定,从禅定中产生智慧,戒生定,定生慧,这个次序是不变的。
在密宗,尤其在大圆满中既有定中生慧,也有慧中修定,但慧中修定是特殊的根基,特殊人可以慧中修定,先开悟见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受持戒律,修持禅定,这样更轻松、更容易、更迅速。但普通人还是要定中修慧的,一般人都属于这种普通的根基,这种比较难,一定要下功夫,下大功夫,才能成就。
第三、持戒的决心,守持清净的戒律。修行人要自律,没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没有顺境和逆境的差别。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会有把握不住,失败的时候,这都是是自己的问题,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受持戒律的。既然相信因果,行持善法可以享受快乐,造作恶业就要感受痛苦,这是自己的因果,要深信不疑,有没有人看着都一样。
受持戒律很重要,我们的实修中心和山下小组都要严格遵守戒律,清净就从戒律中来。在山上,在实修中心,大家都严格受持戒律,道场自然就清净。我建道场,建僧团,使终强调戒律,山下的小组也一样,如果都严格遵守戒律,小组自然就清净了,有正知正见的人都会被吸引的,我们要结缘更多的人。严格遵守戒律,本身就是一种结缘方式。
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普度众生,帮助他人,如果自己严格遵守戒律,自相续清净,就能感染更多的人,使这些人也变得清净,也变成严格守持戒律之人。如果以盲引盲,或自己不清净,亲近你的人自然就不清净。无论居士还是出家人,尤其是出家人,出家的目的是帮助他人,度化众生,那么第一就要严守戒律,这需要串习。
也许有些人觉得在上师身边,可以放松、随便一点,将来真正帮助别人时,度化众生时,再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戒律,不可以,应该现在就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反复地串习,将来就稳定了,定力就有了,真正走进了红尘,真正度化众生时,遇到对境,遇到问题了,能感化他人,他人不会影响你。
如果定力不够,到时候发心虽然很好,想帮助他人,想普度众生,但是跟凡夫接触时间长了,来往多了,倘若你不能感化他,就会被他转化,倘若你无法摄受他,就会受他影响甚至操控,要是被他人操控就要造恶业了,一起搞轮回了,多可怕啊,真的不能这样啊!现在就开始严格要求,学佛、出家是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一定要表里如一,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戒律是根本,守持戒律是最重要的。
我刚才说了,戒学的功德要达到圆满,要依靠禅定和智慧。刚开始时,没有禅定,智慧也不够,戒律是一种约束,是一种束缚,甚至是压力,但是没有办法,就要这样来,没有事,等到定学差不多了,功德在你的相续产生了,慧学的功德也产生了,这时的戒律不再是约束,不会束缚你,戒律是活的,不是一种束缚,严格受持戒律,同时也很自在,自在的同时不会破坏戒律。现在是一种约束,当你真正有定学和慧学的功德时,戒律不是约束,你是自由的。
真正有了禅定——心如如不动;有了智慧——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了了分明的时候,怎么会有压力?没有压力,是全然放松,之前都是放逸,不是放松。到那个时候你是自由自在的,像歌中唱的:跟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飞翔。
其实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谁束缚了你?自己的内心束缚了你。帝洛巴上师跟那若巴说:“孩儿,这些显现不会束缚你,执著才会束缚你。”如果执着,这些显现就会束缚你;不执著,这些显现就不会束缚你。
我们被束缚在一个笼里子,这个笼子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妄念,把笼子打开了,不打妄想了,不分别了,整个虚空都是任你遨游的了。我在百日共修的时候讲,整个法界都是你的家,所有众生都是你的家人。到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好比在出差,时间长了就会想家,回到家里才会舒服,才会放松,其实这是分别,到哪里都是一样,地狱是你的家,天堂也是你的家;极乐世界是你的家,娑婆世界也是你的家,处处都是你的家。那时哪里都是家的感觉,即使到地狱,也是到家了。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