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偈
时间: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四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
听众:各地居士
今天讲第六句偈子。上面已经讲完了序分,讲完了第五个偈子,下面讲第六个偈子。第六个偈子的经文是这样说的:
【远离诸恶趣 谨慎勿饮酒 于法无放逸 此为最吉祥】
◎戒除造恶
第一句是“远离诸恶趣”。远离诸恶趣,有的翻译为“不乐诸恶行”或“邪行须禁止”。此句话的意思就是远离不善、禁止罪恶的行为,此句巴利文的原意有“放下、戒除、远离和避免等”。“避免和戒除造业”的解释是“避免恶和戒除造恶”。
“避免恶”的意思指内心不倾向于恶念,更要减少恶念的生起。唯有这种“避免恶”之心存在时,持续的恶念火焰才不会燃烧起来,就是贪嗔痴火不能燃烧。
“戒除造恶”这个“恶”也有念成“恶(wù)”的,好恶(wù)就是好恶(è)的意思,也是多音字。戒除造恶指的是从身口意去戒除恶,避免恶之心和戒除身口造业同时存在。但有时戒除的出发点可能是因为风俗或传统。
例如,一个人不偷盗,是因为想到会令家族或家庭蒙羞而不造作,这便是“风俗的戒除”。就是说有的不造业,他为什么不造业?他怕家人丢脸,或家族也丢脸,特别有的是怕给自己的儿女带来种种的蒙羞,或是怕叫世人指着脊梁骨,没法出门。所以他本来有造恶的机会,但他不去做。这样叫什么呢?风俗的戒除。这个“戒”是戒律的戒,“除”是除掉的除,这是风俗形成的戒。由于世间的风俗,它也有善的一部分,用这个方法来控制自己造业。
一个谨记戒律的人,他有更好的“戒除”原因。他会如此想:“啊!这会使我破戒。”这种戒除就是“严格的戒除”,对一个圣人来说,这种戒除是很自然的。就是用戒律要求自己,就知道自己这个事情不该做,不能做。对我们凡夫来讲是这样的,但对圣人来讲是什么样的?他自然而然的,你叫他做也不可能,他也不能去做。就是他所有的行为——他没有造业的心,更没有造业的行为。这叫什么?戒除。就是戒的力量是最大的。
圣人——他不用说守戒律,自然就在戒律之中。为什么我们要学戒呢?我们都知道学戒是要成佛,要成为圣人,所以说学戒就是成为圣人的行为。圣人是什么行为?就是有戒律的行为。持戒的人就趋向圣人。一个不守戒的人,还说能持戒、能修行,能成为圣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这里大家一定要清楚,只有持戒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圣人,不持戒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圣人的。因为他不具备成圣人的标准和基础,或是他也不具备圣人的本质。有的人虽然持戒挺勉强,挺费劲,但他终归已经趋向了成圣道的结果,向那个因果去了,已经种下这个种子了。所以说戒律是“无上菩提之本”,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有戒的行为就是圣人的行为。佛经讲,戒就是佛,佛就是戒。如果不持戒是什么?那是魔的行为,甚至是畜生的行为,地狱的行为。
所以这个行为就不用说人的行为,就算是畜生,有的都持戒。过去我闭关的时候,每天中午过斋,我都要留一点食物给老鼠,那老鼠就上我跟前来吃。给一点,它叼住就跑了,完了马上又回来,反正我吃完它也折腾完了,天天这样。后来给我做的菜里,放了一个辣椒,我寻思辣椒给它吃不吃?它连闻都不闻,说什么都不吃。后来我又给它姜,给姜也不吃。你看老鼠都守它的戒律,我估计吃辣椒啊,它可能受不了;要吃姜呢,有味,可能怕被别人抓到。它有它的“戒律”,是吧?你想一想,老鼠都得守戒律,何况作为我们人来讲,有这么高的智慧更该守戒。
对于一个圣人来讲,守戒是太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是他的本分也是他的本质。他就是这样,戒就是他的法身,也可以说是他的化身。所以说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这句话一点都不错。现在有一些不法之徒,他说持戒是执着。他可能是按照地狱那个角度说的,按照那个角度可能持戒确实是执着,因为他不怕下地狱,是吧?他说:“你们太执着!下地狱就下呗!”他可能是那个想法。但我们怕下地狱,所以他说我们执着。有的他是这么讲的,他说“你们太执着了,执着不能成佛。”这是骗人的,他把佛的本质已经给改变了,怎么可能成佛?
所以戒律是成佛的第一标准,如果不持戒是什么呢?为外道,外道法。不管你修得多么好,甚至你修的能在虚空中飞行,说:“我修的有神通了,这一瞬间,在虚空中我能跑多远。”或是在虚空上能站着等等。但由于不持戒,你的结果是什么?堕落外道里,堕落罗刹道。罗刹道虽然有神通,但他绝非正道,所以堕罗刹道。
不持戒绝不是佛法,也可以说不持戒绝非圣人!戒律是圣人法。所以说不管你是佛教内部也好,还是外道也好,不持戒不可能成为圣人。有的人称某些人是圣人,你看他持戒否?既然不持戒,他怎么可能成为圣人?或是持戒不严谨,他怎么能成为圣人?所以用戒律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圣人,是很正确的,很方便的。所以说在末法时期,我们衡量一个正修和不正修,正确和不正确,用戒律来衡量是非常正确的。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