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佛国,文宗圣地。随着厦沙高速公路安溪段和联四线的建设推进,未来,安溪县蓬莱镇将开启“大交通高速时代”,一个养在深闺的“人间仙境”古镇蓬莱,将以“经济强镇、旅游强镇、文化强镇”的全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为进一步推进“美丽智慧蓬莱”建设,当地围绕“四个安溪”建设大局,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致力打造文化宗教圣地,建设慈善之乡,率先实现教育强镇。
本社记者 颜雅婷 吴嘉晓 潘登 通讯员张晓斌 文/图
打造两个学村 实现教育强镇
蓬莱溪从蓬莱镇区蜿蜒而过,沿溪两侧,中心幼儿园、县直十五小、安溪八中、梧桐中学……学府林立,幸福的蓬莱居民,无论住在蓬莱溪的哪一侧,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条龙服务”。不仅如此,在蓬莱镇党委书记王斯诚的规划中,以蓬莱溪为界,蓬莱将打造两个“学村”,着力创建一镇两所省一级达标完全中学,让两岸居民都能享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优质教育一条龙服务。
目前,该镇在校生1万余人,有一级达标完全中学1所、二级达标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2所,独立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6所,附设幼儿园(班)8所。这些学校不仅校舍美观、配套齐全、设备一流,而且教育教学质量优异。据悉,今年高考,全镇上本科一线人数200多人,达620分以上有3人,全县前十名蓬莱占3席。
重教兴学,是蓬莱镇的传统。当地学校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办学特色,其中,梧桐中学以“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闻名国内,闽南特色文化教育深入课堂。为创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梧桐中学校长严志强积极争取华侨捐资,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师资培训,丰富校本课程,提升办学层次,创建省知名农村完全中学。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这是深植于当地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及居民心中的牢固信念。在“十三五”期间,蓬莱镇将继续朝着“泉州农村教育第一镇”目标挺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第十五实验幼儿园等一批校舍建设,支持梧桐中学创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持续实施“蓬莱镇名师工程”,大规模引进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全域校园,打造智慧校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强镇”。
村村有慈善会
建设慈善之乡
走进蓬莱镇上东村,沿路村道一扫台风“莫兰蒂”过境的创伤,恢复往日的宽敞和有序。在水美宫一侧,村里几名老人正团结协作清理洪水倒灌的垃圾。据水美宫管委会委员胡宝宗介绍,受15日台风“莫兰蒂”影响,上东村受灾严重,刚拓宽不久的村道遭遇塌方,沿线的绿化树也被风吹倒。16日,上东村水美宫慈善会第一时间组织村民进行清理道路塌方,并拿出一笔慈善基金用于灾后重建。
蓬莱镇副镇长郑碧芬告诉记者,在蓬莱,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随着“村村有慈善会”工程的逐步推进,目前全镇已有26个村级单位成立慈善会,募集资金超亿元,每年帮扶群众1000多人次。此次台风“莫兰蒂”肆虐,蓬莱镇多个村落受灾,几乎每个村级慈善会都在第一时间拨款救灾、支持村民灾后重建。
善行天下,乐善好施。这些慈善会不仅在危急时刻帮扶灾民,平日里,他们始终坚持帮扶贫困户、捐资助学,推动困难户脱贫。其中,魁头慈善会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每年发放扶贫资金30多万元,200多困难群众受益。如今,蓬溪村已率先实现脱贫。上东村水美宫慈善会每年坚持奖教奖学,资助贫困生上学。
“十三五”期间,蓬莱镇将持续推进“村村有慈善会”工程,做好精准扶贫文章,按照“率先在全县实现脱贫”目标,着力实施“五个100”计划,即100名爱心人士“一对一”联系贫困户、100个镇村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扶持100个贫困家庭发展种养业、提供100个就业岗位、筹集100万投保资金,确保400多户1000多名贫困群众2017年底前全部脱贫。
打造文宗圣地
发展全域旅游
铁观音和清水祖师文化,是安溪的两张名片。其中,清水祖师信俗文化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蓬莱佛国,清水禅寺。清水岩作为清水祖殿,是世界各地清水祖师庙的祖庙,宗教朝圣,每年吸引成百上千中外游客前来朝圣。当地做足清水祖师文化名片,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清水祖师文化节暨首届世界(安溪)清水祖师文化联谊会。
依托宗教文化,蓬莱致力打造“闽南文化古镇区”。根据规划,蓬莱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治理、旅游发展等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进行个性化塑造,着力打造闽南文化古镇区和环清水岩“市级美丽乡村”景观带、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乡村”观光带。同时,通过乡村主干道的提级改造,整合沿线的水美宫、九峰岩、白头格古民居群、龙居大寨山、李光地墓群、蔡洋现代农业观光等景区景点,延伸旅游线路,打造“一区两带”,构建蓬莱全域旅游。
“蓬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使蓬莱的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形象因文化而展现,实力因文化而提升
。”展望未来,蓬莱镇党委书记王斯诚信心满满,随着厦沙高速公路安溪段、省道308线新建联接线的加快建设,蓬莱将迈入大交通高速时代,届时,历史文化名镇蓬莱,将裹挟着清新之气,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 (责任编辑: HN666)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