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安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11-05 05:17:57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安祥是什么

安祥是什么

耕 云

(一)安祥是正受的体现
安祥是什么?安祥就是“正受”,就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最美好的觉受。这种觉受从哪里来?是从心灵的统一调和而来。我们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不统一?有人说三心二意,其实何止三心二意!今天你是好人,明天你可能又变成坏人;上午你是这么想的,下午又作了相反的决定,这证明人的心灵是不统一的。有时你是圣人,有时却是魔鬼;有时光明磊落,有时却又肮脏下流。人何止于三心二意,简直是七上八下。像这样的人,他会有安祥吗?不可能。他会有正受吗?绝对不可能,你必须把心灵统一,把许多个动荡不安的我变成单一的我,这是修学不二法门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能把自己变成单一、独立的我,那你就只能有分裂的人格,而没有统一的意志,就会因为多我的东扯西拉、互相矛盾,让自己的心被搅得欲振乏力,脆弱黯淡,你还能成就什么呢?苦行的肉体的宗教,有助于心力的提升。勾践卧薪尝胆,是为了恐怕自己陷于好逸恶劳的惰性而堕落。人若是不能吃苦,人若是不能克服惰性,就会好吃懒做,得过且过,浪费了宝贵的人生。人的惰性就是喜欢吃好的、喝好的、喜欢容易的、不喜欢困难的,乃至喜欢不耕耘只收获,不付出只获得,工作轻、待遇高。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一切难的甘之如饴;一切难题勇敢面对,这样才能发挥心力。否则没有心力,便难有作为。禅的基础是建立在一种统一调和的心态上的,把你那三心二意、多重人格、内在矛盾彻底扬弃,才有安祥可言。因为有矛盾就会斗争,一斗争心就不安,讲高级一点儿,就是天人交战——良心与罪恶交战。心不统一、乱七八糟像是个战场,你怎么可能拥有安祥的心态呢?必须先把你的心统一了,使你调和了,你才会有安祥,也才能享有“正受”。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安祥是什么?安祥是禅的生命,不管是祖师禅或是如来禅,离开了安祥就没有正受,没有正受就没有法的现量;没有法的现量,就只能停留在法的比量上,也就是停留在相似法门,绝非究竟,修行也不会成功。所以说安祥才是禅的生命,没有安祥的禅是死禅,是僵尸禅;有了安祥才有禅的活跃的生命。是真禅,是假禅就看能不能给予人以安祥的觉受。安祥可以给吗?可以的。如果障浅而契机的话,现在就会感受到安祥。

(三)安祥是定慧圆明的证量
什么是安祥?它是“定慧圆明”的证量——禅定的最高的境界。修禅的人,往往有些偏慧,偏慧就是干慧。什么叫干慧呢?脱水香蕉,是香蕉没有错,只不过不是那个味道——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只有慧没有定,就是狂慧;如果偏定,定太深了,坐在那里入定了,十天、八天、一个月冥然枯坐,那跟木乃伊有何区别,这是空定。大乘学者批评二乘沉空守寂,病在偏离中道。二乘是什么?就是声闻、缘觉。声闻是指阿罗汉,缘觉是指辟支佛,统称为二乘。二乘有什么缺点呢?阿罗汉守寂,如舍利弗林中晏坐,被维摩诘大士呵责;小乘圣者,认为没有人的地方最好,不能上街喔!一出门,心就乱了。想想看,哪有见不得人的圣人?即见不得人,又如何能普渡众生?辟支佛呢?病在沉空,一切都空了,这叫什么?这叫“恶取空见”的顽空

。空不是一切都没有,相反地,它是万有的素材,是创造的机势。什么叫机势?就是无限创造、开拓的可能,它哪里会是死的呢?它是无限生机的当体,绝对不是死的东西。所以我们讲“定慧圆明”,一定要定慧等持、均等才对。这个等量的定慧是什么呢?就是安祥。尝过这个无上法味的人才知道,唯有安祥才是宇宙中最美好的觉受。

(四)安祥是法的现量
安祥是法的现量。用语言表达“法”,充其量也只能是比量,用逻辑推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比量,最多只是相似,并不全等,而安祥则是全等的法——是和盘托出,摆在你面前的法的现量。

(五)安祥是生命的源头活水、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安祥是什么呢?安祥是生命的源头活水。看过《安祥之美》讲词的人知道,大凡是不安祥的人,他的个性就开始偏颇,心就难免扭曲,肉体自然也就失去了健康。各位不妨就亲戚朋友中回忆一下,疑心重的人,常常抱怨别人对不起他,这种人多半罹患关节炎;喜欢出锋头,想赢怕输,逞强好胜的人多半有鼻窦炎。请想一想,有鼻窦炎的朋友,是不是这个样子?从小娇生惯养,长大了处处不如意。这样就会患气喘病;女人如果是位长舌妇,白带一定特别多。请注意!如果长舌妇转变为“沉默是金”时,白带也就不药而愈了。所以,人有什么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肉体。

安祥是生命的源头活水,如果你能够保持内心的安祥,你就拥有了生命的源头活水,你就会由内在之美,发露为外在的潇洒自然之美,就会愈来愈有朝气,愈来愈有亲和力,人生也就愈来愈通畅,而且很少生病,很少烦恼,很多安祥,很多喜悦。因为你拥有了生命的源头活水,同时安祥也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人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拥有真实的安祥,当你拥有了安祥的时候,你也便拥有了幸福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