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月9日文)
(三)「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观知此罪,是故不作
。」社会上自大、自满的人颇多,目空一切,尤如井底之蛙,感觉别人处处不如自己、不肯虚心求教、不接受批评。遇到这类人,只有三缄其口,对于他的过错,一律不会指正,这就是圣人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又另外有一种人,说话喜欢夸大其词,言过其实,话讲得太满,最后不能还原,这都是先自诳身,然后诳人,自欺欺人的妄语。亦有些人,喜欢故弄玄虚,以虚为实,以实为虚,令人无从捉摸,还自以为很聪明。所谓言为心声,出自不真实心的颠倒虚伪妄语,对自己的人格极为损害。如把瓶子覆放,水不得入,是故不改掉虚妄心,福报只会减损,福不具足,对佛法便生不起敬仰心,更不能接受法水的流入了,这样便障碍往天道及涅槃的道。
(四)「复次,观之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利,自从己出,甚为易得,是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其有此利,善人之相。」
守信用的人,语必诚实。人无信则不能立,我们不是隐居山林或是栖身孤岛,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一定要融入大众,才能立足。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又说「得道多助」,这些利益,都是从自身求得的,不是别人所赐,假若语不真实,则众人相见均皆回避。尤其从商者,妄语为害更大,顾客被骗一次,再没有下次光顾,且口口相传,损失不可计数。现社会讲求经济效益,信用良好的商人,可以得到多方面的经济支持,令资金更灵活地运用,相反,说话不负责,言而无信,受人鄙视。不管在家或出家,不诳语者,定会获益良多。尤其出家之人,行为世范,是众生的楷模,更不能妄语,身教尤胜言教。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两字,只适合用于合情合理处,如非法不应做的事,就不能答应。不轻许,我毋负人,如轻诺寡信,事情未经思考便顺口答应,那是自找麻烦,行则于义抵触,不行则失信于人,左右为难,有损信义。故圣人言:「三思而后行」必须谨记。
(五)「复次,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
谚云:「直心直受真福,巧计巧来祸因。」佛家则谓:「直心是佛」。诚实的人,因为心端正,不贪不骗,君子之风,霭霭大成,有高尚之人格,自然获得大众信任,助缘也大,做事无往不利,得益必然多,苦难必然免除。譬如在茂盛的树林里,直的树容易长出。
(六)「问曰:『若妄语有如是罪,人何以故妄语。』答曰:『有人愚痴少智,遭事苦厄,妄语求脱,不知事发,今世得罪,不知后世有大罪报。复有人虽知妄语罪,悭贪瞋恚愚痴多故,而作妄语。』」
愚痴少智慧的人,福薄业重,遇到不如意或苦难危厄之事,总是妄语抵赖,文过饰非,推卸责任,不知忏悔,不知事发之后,今世得罪,后世亦有大罪报。
人不贵不犯错,贵在知过能改,能改是勇,勇于承认过失,是担当精神,更不可推诿诬蔑别人。相反,过而不改,才是真正的过。
很多人虽然知道妄语有罪,但因为悭贪、瞋恚、愚痴的习气太重,改变不了自己,故而明知故犯。
(七)「复有人虽不贪恚,而妄证人罪,心谓实尔,死堕地狱。」
有人虽然不贪恚,但妄证人罪,冤枉好人,这些妄语,非亲堕地狱受苦不能偿还。
说到妄证人罪,略述一则有关公案。
点头妄证人罪.亦为妄语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四说,过去有一曾供养辟支佛的人,因福德故投生大富之家,于事理都能通达,更不会说谎,大家都称他为「实语」。「实语」五岁时,因为父亲宠爱庶母,生母生起了嫉妒心,于是捏造小妾与人通奸,并强迫「实语」作证。「实语」不允,母亲再要求「实语」作证即可,毋须说话,由母亲说到重要处时,点头便是。「实语」为报怀胎九月之恩,无奈答应所求。庶母被诬与人通奸,被父亲赶回娘家后。庶母不甘被毁谤,而对一位得道的阿罗汉发恶愿说:「如我今日被汝毁谤,于未来世假令汝得阿罗汉果,我亦谤汝终不相舍。」她的两位兄长亦同时发誓言:「我于彼时为尔共证其事。」「实语」是释尊时代的实力子比丘,庶母即友女比丘尼,两位兄长即友地二比丘。因为这毁谤罪,「实语」千多岁在奈落迦地狱受烧煮苦,残余业报在五百生中常遭恶谤,今生虽已证得阿罗汉道,仍然遭受友女比丘尼及友地二比丘毁谤他与莲华色比丘尼有不净行。佛告大众,造黑业得纯黑报,白业得纯白报,黑白杂业得黑白杂业报,丝毫不爽。
根据这则公案,我们更深切明白妄语业报之可怕,倘若遭受无故的毁谤,毋须恶言还击,令怨越结越深,应即忏悔往昔恶业,并以诵经念佛功德回向这些怨亲,愿他证得菩提,冤结方能解除。身受毁谤之苦时,更要慎口,切勿毁谤于他。
慎口,不等于不说话,口业是从意念生起的,语言不过是表达,「实语」都没有说话,但「点头」的罪业,与说话相同。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