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认知自我——怎样认识人生和生命(北京大学讲座)

发布时间:2023-02-17 16:45:51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认知自我

  ——怎样认识人生和生命

  如孝法师

  北京大学讲座

  2010年11月24日

  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本人感觉到很惭愧,因为自己比较糊涂,出家到现在还不能明了佛意。但我又想,我的生活经历和在座的不太一样,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所以很冒昧的就过来了。初次过来,我们商量了一个题目——《认知自我》,就是一个基本的交流。

  我想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到了我们这个年龄,对于生活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大概40来岁的时候,从这里站在这个高度和时点上,回头看已经有了经历,向前看也已经有了目标,所以这个时候,无论是面对自我,或者面对佛法,应该都是一个黄金季节,一个成熟的季节。所以,人是应该去学习的。学习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学习,从文字方面的学习,一种是从经验方面的学习、总结。

  我从自己的感受呢,觉得生命很短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很多误区已经意识到了,已经有了目标,之后想去学习,等学习明白的时候,又难以付诸实践,所以人生很矛盾。有的时候明明知道也没有办法,有的时候是不知道,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从中国的古文化传承来看,古人是比较重视经验的传承,这是一直以来在坚持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我回过头来看,发现他们文化之所以能够继承得益于这种学习方法的正确。

  作为佛教来讲,历史上从释迦牟尼佛出现以后,它就完整地传承了在印度形成了三种风格,原始佛教,大乘佛教,到最后的金刚乘,代表了非常完整的各个角度去看佛教、去看人类文明的最好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因为历史文化的演变,后来原始佛教流传在现在的东南亚一带如斯里兰卡,大乘佛教传承在中国这一带,金刚乘传承在现在的西藏。我出家以后,一直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佛教它的根本的不同的一点就是可以实证的,这是它和一切知识不一样的地方,是可以实践的,被自己所证明的。我们出家以后最想要获得的、最想要学习的就是这一个部分,但是在汉传佛教流传的八宗当中,大概有四个宗派是和实证、实践有关的,就是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禅、律、净、密,这是四个比较大的教派,也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在这当中,唐宋以后主要是禅宗和密宗,流传到现在。但不幸的是,在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这两个也不是很完整了,这就是当时我们出家时候的困惑。所以我们后来又走了很多地方。佛教一直有这个传统,叫做“参学”,亲近各种各样的老师。它针对的都是为了实践的目标,所以在参学当中都有很多的轨则。后来我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就去了西藏。在藏区,我才发现藏传佛教保持得很完整,可以说藏人的传统就是在于继承,而我们汉人的传统可能在于义理。在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变数很大,经过兵荒马乱的岁月以后,我们失去了很多的方法,最后只留下了义理方面的东西,所以从道家来讲到现在更是这种状况非常的明显,儒家也失去了它的载体,过去士大夫这个阶层他们在现在可以说已经失传了,因为它没有载体,所以儒家的精神和修学气息到现在也可以说是残缺不全了。

  说这些是想说什么呢?我是说我自己的困惑。站在这么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看什么都看得到,但是却一个也不能为我所了解,这就是那种迷惑和困惑。后来我发现,人类的觉醒或者说自我的觉醒,我们想真正的有一个选择,有一个觉醒,想真正学一点东西的时候,这个时代的人都有这个外在因缘不具足的这个环境,最根本的一点是所有的文化已经都被稀释了,它的传承都接近于断绝的状态。那么从这个方面我觉得,学习任何东西都有三个层面:教、意、行。不管是儒家、道家、佛家,这可能就把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都说完了,所以作为传统文化它是在研究生命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得到这么一个浓缩的东西,对于我们个人的人生来讲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这个学习或者说了解这些的过程当中,都有这么三个层次。在佛教有一句话,我们说:教浅义深行为最胜!

  作为教,实际上就是文字记载。作为意,就是指境界。三教或者传统文化,都是在说生命的种种境界,我们人生的主题实际上就是种种境界的相续而已。我们小的时候,有小时候的外在看待事物的一个境界,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会有这么一种感受,当我们长大了以后,乃至于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刹那,实际上看待世界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各种境界串起来实际上就像一条河流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人生以及怎么样改善人生的办法。当我们明了一切的轨则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谈到改善,所以人一切的行为都来源于本能,只不过是让自己的感受得到释放,或者说朝着快乐的目标在走。

  所以这是生命的规律,我们回过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但是都有一个本体的意识一直在做最原始的起点。所以我们可能对一个最原始的问题还没有认清,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的判断上都是非常的感性,也不会学习。从实践的学习,一个就是历史,一个就是社会。但是真正能够读懂历史或者说明白这个社会到底什么在主宰它,也是非常非常的难。所以这方面,要想认识境界是非常非常的难,要想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是文字,我们是很容易的,但是量非常的大。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教浅、义深、行为最胜。“行为最胜”的这个行为是独立的,是说得到一种经验的传承,你的起点可能本身都超越了教和义的境界。

  作为北京大学来讲,它的历史还不是很长,它现在也只能归于一个教育的院校,它的层次,按照传统的分法应该还是在“教”的层次。要想了解一个教,我们都是要终其一生的努力才有可能弄清楚,何况是这个义,何况是这个行呢?!

  人应该学习,应该选择,在学习的时候也有不同。这三种状况也都不离我们自己本体的意识,就是我们能知的心。教与行都属于所知的境,所以教与行的量非常的庞大复杂,一个人一生用尽种种的办法,连它的亿万分之一都学不到,我们就必须要归类。所以从能知的心方面,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用意识去学的时候,我们的心永远小于境。心有两种境界,一种叫做“智”,一种叫做“意识”。在传统文化当中,《大学》当中也谈得非常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明明德、亲民、至善,大概谈到的还都是基本上的问题,所以大学后面谈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以如果要想学会用智慧去学习东西的话,那就应该是向内找,首先解决自我,认识自我的规律,才有可能把外在的一切归类,显出效率,学习不会累。

  佛教在向内找的上面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禅、律、净、密,大量的都是向内找。所以大学之道还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修身为本,它实际上也是向内找。首先要安身,要安心。身心安,这个时候,智慧也就是我们的心力,可以毫不混乱地认识客观一切事物的本源。说到心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当中,我们都会感受到,有时候心力很强,充满了斗志,有时候心又非常地脆弱,好像一片树叶都能把它击倒。这就是说我们不了解内在的生命,这个心的问题,所以没有办法掌控它,这就造成了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混乱,这两种混乱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生命当中种种可怕的境界、种种执着的境界、种种是非的境界马上就产生了,因为这进一步的混乱将带来无穷无尽的混乱,这就是佛法中说的缘起,时而无明的缘起。

  这里可能说得有些入境,我们还是换一个角度。我就是想说认知自我,认知自我首先要了解心,一切都从心开始。心,应该怎么样去了解它呢?就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如何安心的问题,以便于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以便于在我们人生的旅途当中不忘失目标,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生命的规律。这个问题是牵扯到我们每个人的利益,这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回避的,这也就是佛法一直想要教我们的。

  佛法想要教我们什么呢?

  佛教有一个概念就是佛。佛呢,可以用种种、种种的语言去说,但是我们也可以用非常朴实的语言去说,佛就是人最好的心态!它本身不玄妙,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好的心态,只是它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来的,它走的时候又不知道它怎么走的。如何能让我们的心态持之以恒,成为想让它来就来这样一个状况,这里就需要正确的方法,所以佛教教给人的只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而已。在正确的方法之前,我们已经知道人生的目标,目标就是一种选择而已。我们从一个对立的不安的充满了种种冲突的世界当中,想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想要答案。答案也是一种学习,是一种选择。

  从客观认识生命规律方面,生存相对的都是知识的境界,所有的知识都是按人类的最低的标准定的,它只解决人类的生存之道;艺术是人类生活真正的有所觉醒之道;而真正的生命的意义,必须要从清净的自我当中才能反映出一切的真实,所以“知识是生存的全部,艺术是生活的全部,禅定是生命的全部”。这是我自己的一点点的理解。

  认知自我,必须要从禅定这个门来,我们通过禅定会看到一切生命的规律,当你看到最极究竟的目标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将会变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在日常状态当中,我们的生存和生活都是分段的,是没有方向的,好像船航行在海底没有坐标一样,让我们的生存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一种状态。人人都想要钱,要钱到底去干什么?不知道!就是眼明手快!说会挣钱就是本事大,要我说可能是运气好,或者是自我能力强一些,眼明手快一些,真正的有关生命的意义可能是在于你获得了这个东西以后的事情,不是在这个层面。说这些话呢,对于当今的社会来讲,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就好像在一个自然法则面前,弱肉强食,大家都没有选择,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去做。但是社会能够给我们的只是生存之道,所谓的生活和生命之道是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了社会活,我们应该为自己活。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的是大实话,但是在人混乱的意识当中,会忘失了这个目标,这就是作为一个生命体它的相对性。所以我们要找到清净的自我,想找到好的心态,就应该有这种警惕。如果我们有这种警惕,我们会觉醒,获得生命的真实,活得心态好一些。到了这个境界呢,你可能反过来来看,就是交给你一个地球,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你可能都会“善用其才,善任其人,善施其事”。所以可能花钱的学问比挣钱的学问更大,都会挣钱但没有人会花钱,都有生命但是真正会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不多。这造成人生的种种的境界和迷惑。

  佛教,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它,它是一个社会现象而已,但是佛教背后那个东西,才是佛想和大家交流的东西。所以我们觉得,哪一个方面对佛教的感受或者对它的现象,好的坏的这些评论都不足为奇。问题是我们学佛到底要干什么?学佛值不值得我们学?我们自己还有没有追求?对于人生还有没有想得到快乐的愿望?这些如果有的话,你根据自己的目标,再去选择佛法或者去学习传统文化,一个就够了,一句话就够了,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明白一个理一辈子都很踏实。不在于多,多了都是包袱。

  作为生命的层面,我觉得从根本上的一个调整,就好像中医讲的“上医治未病”,我们应该学会这种方法,学习最有效的、不累反而起很大作用的方法。

  好,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重要的重要,清净的自我最重要,人应该觉醒,好的心态比什么都值钱,这是自己的事情。剩下的时间我们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以下是大家和如孝法师交流的部分)

  问题:法师刚才您说,明白一个道理就够了,那么这个道理是什么?

  如孝法师:这个道理就是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怎么样解放自己。

  问题:如何解放自己?

  如孝法师:禅定。

  问题:如何禅定?

  如孝法师:跟老师学。

  问题:法师,您刚才讲,所有的知识都是在生存层面,艺术是在生活的层面,只有禅定是在生命层面。我的困惑是什么能够促使人们下决心修禅定,促成人们走向生命层面?

  如孝法师:很简单,我们只要明白一个道理就够了:生命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必须咬紧牙关面对生命修禅定,立定这一期无常的生命,把它发挥到最大。

  问题:法师,很多师父说,禅定不能自己随便修,一定要在名师的指导下,但我们没有这种环境怎么办?

  如孝法师:自己去创造!我们出家就是创造环境的第一步,但并不是只有出家这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去亲近各种的老师。你学习不是来北大吗,就要找对境。禅定的基本要素就是要有长期的教你的老师,而不是环境。环境是第二位的。

  问题:您好法师,我想问一个关于传承的问题。我看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慧能大师顿悟之后还要投奔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传承给他时也要拉上窗帘,那是一个传承吗?

  如孝法师:传承,一个是要正确,一个是要丰富。所以六祖大师所悟到的一定要请五祖大师印可,这就代表了传承。传承也是非常丰富的,所以还要请五祖大师再说,要拉上窗帘,它代表了一个最究竟的答案。最究竟的答案只是一个理论层面,有关实践方面应该把握的原则是纹丝不动的。后来六祖在深山老林里的修行是更丰富的过程,他已经得到竟解了,再去丰富它,再去体验它,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

  问题:他最后是否证得了佛的果位?

  如孝法师:他最后证得的果位必然是佛果,但他那一生是否证得佛果历史上没有文献记载,但是菩萨的境界,肉身菩萨是经典上的授记。

  问题:上师您好!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感到一种深刻的无聊,不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看到父母和我自己生命的轮回往复,请问生命的存在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成为佛的境界的意义是什么?

  如孝法师:成为佛的那种境界的意义就是不会这么无聊。我们现在之所以无聊是因为虚妄,我们活在梦中,没有实质的生命,我们也不知道,也没人给我们讲,老一辈他们传承的都是生存,他只教你生存之道,你的生活他都没办法插手。这个是很现实的,也很残酷。

  问题:法师,生命禅定的状态是不能够通过自己单独学习来达到的,对吗?

  如孝法师:对!

  问题:法师,清净的自我、禅定的状态、生命不再无聊,这些都很令人羡慕,可是很少会有普通人能下决心遁入空门,可能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让一个普通人的生命最大程度接近清净和不无聊的状态的方法是什么呢?

  如孝法师:实际上非常简单。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都把握一种禅定的心,真实的心,但是在开始的阶段你必须要学会训练。经过训练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起来。实际上我们生活当中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细节都是这样的,只是我们没有把握好而已。所以学佛或换一个角度来说,是怎么把握一种经验的传承而已。所以应该学习,但不是说遁入空门才能学。

  问题:法师,学佛会不会和家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如孝法师:不会,我们在汉地流传的一直是大乘的道,就是在生活当中修。如果我们现在有障碍,那可能是还没有学会这种方法,要努力去学,不会有障碍的。

  问题:跟家人的关系、跟朋友的关系因为出现想法不一样而产生矛盾怎么办?

  如孝法师:家人是缘分,这个是老天爷定的,没办法。但是朋友来讲,现实生活当中要有所选择,在佛教来讲,一个是善知识一个就是恶知识,所以人生要有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必须要裁减,不能让这个树疯长。朋友是我们的老师,不可以勉强。

\

  问题:法师,儒、释、道三门,除了佛以外,儒和道也能通向生命的禅定这个状态吗?

  如孝法师:理论上成立。

  问题:法师,怎么理解“儒教可以把道德无限地扩展下去,空间是无限的”?

  如孝法师:这个问题要想看明白,你要用那三个层次与风格就很清晰了,就是教、义和行的关系。“儒教可以把道德无限地扩展下去”这话是绝对成立的,儒教是可以把道德无限的延伸,它这是可能。在儒家来讲,它面对的是真实的社会层面不断地修行。在古代的时候,他们当时是一个增上的缘,因为社会立起了一个标杆,大家都在这个标杆下互相地影响。在那种状态下,可能社会上的所有人士都是你的道友,因为大家都有一个标杆都有道,社会有道,见到的人都是道友,所以理论会维护这个,社会也会维护这个,这时候碰到的一切问题都叫做道友,会增进你。但是到了现在,我们这个思想的基础已经失去了,现在这个标杆塌了,你的这个境界在教的层面、意的层面都已经没有真实的存在了,你讲道他不讲道,你会困惑,这个道还能行吗?到行的时候你怎么行?你怎么样鉴定对儒家的理念并终其一生来实践它?毕竟旁边也没有老师。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是多元性的,思想也是多元性,所以就变得很复杂。实际上,在历史上的儒教和现在也不一样,他们那些大儒在天地之间修存忘的功夫,用功是很厉害,历史上真正地出将儒相的大儒,承担社会责任影响后世的大儒,那是不得了,他们是真正的在用功,所以他们经历的成败的考验历练境界很多,最终获得了成就。还有一部分自己做隐士了,这种后人没有办法效仿。还有一种就成了偏执了,没有理解透孔子到底要想干什么,儒教的目标在哪里,只是觉得这一句话太有道理了,信死理,这个没办法。

  问题:法师,我们现在面对儒、释、道的东西非常多,而时间却没有那么多,光是佛教里又有很多的法门,我们怎么挑选适合自己的那一种法门呢?

  如孝法师:要有选择。你基于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择呢?在佛教当中就是说你要实践,根据实践选择,但并不是每一样都要去试一试。在实践之前,你要搞清楚,你是要抱着什么心去实践?你的根本动机和目的在哪里?你是想让自己的身体好一点呢,还是要真正的了解生命的答案,这决定了你路能走多远。

  问题:法师,那是不是要想身体好一点就去学习道教,要想了解真实的生命就去学习佛教?

  如孝法师:从起点上看不出来,但从客观的运行规律看的时候,注定了能走多远,或者你的侧重点是不是全面宏观的还是一个局部的,这都有差异。但是从道教和佛教的差别,我觉得三教基本上说的都是正法,这毫无疑问,但是有一个平面和多维的一个关系,这里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但是我们能入一个境界,要出一个境界,所以佛教在经历了实践以后它要什么呢?它要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实践的一切它都会抛弃,但是在道教当中我还没有看到有关这一部分的教授,或者很少,我所知有限。

  问题:请问藏传佛教和禅宗的区别和不同的修行的法门?

  如孝法师:这个问题非常深,但如果你比较过它们的话,我可以从最根本来讲。禅宗,作为它的最高的标准,就是见地上,本身就不同。就好像两条路一样,最后到的地方没有差别,最后到的都是佛的境界,但在这个当中决定了速度、效率、各方面都会有影响。另外,藏传佛教的丰富是基于历史的原因,对于整个佛教来说它可以说是一个仓库,它收的资料很多,这个资料当中最宝贵的就是有关禅修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佛教上叫做方便。密乘和禅宗它们两个的方便不同。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最后成就上不同,禅宗讲叫见性成佛,密乘讲叫即身成佛,见性成佛是成佛的法身,即身成佛法报化,这是非常非常深的境界,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吧。

  问题:我们这些入世的人应该怎么样看待“守五戒”这个问题?

  如孝法师:实际上,在这个前面还有一个层次,就是三皈。受了三皈就是学佛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五戒当中持一个戒,这个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善的发心。根据自身的情况,我可以不杀生,那我就持这一条,它在这个方面是很灵活的。但是三皈很重要,“白”字代表了一切善一切生命的正的方面,我们现在有污染有烦恼,把它反过来,反过来不是说我们做到了,是我们看到了。把这个当作我们的一个目标,当作今生的一个方向,这是什么,是佛法僧。之后我们依靠它,我们有个依靠,就好像我们人的存在有家庭社会一样,这就是佛弟子。

  问题:《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个“住”是不是指执着?心是不是指智慧?

  如孝法师:“住”是指执着,“心”是指清净的心。

  问题:普通的人存在的困难是很难去选择并坚持这个方便?

  如孝法师:那是在这个前面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危机,所以没有办法去了解。

  问题:法师,寺庙是否有等级?

  如孝法师:寺庙应该说没有等级,但从世俗来说是有的,有的是大寺院,有的是小寺院,有正规的,有不正规的。江西宝峰寺号称四大寺庙之一,这说的是它历史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中国佛教两千年,每个朝代都有影响大的寺院。唐代有四大灵境,五台山、终南山、法门寺和灵岩山,这四个地方去拜佛是最灵的,叫四大灵境,当时的人编出来的,从感应的角度去评的。还有的是从社会地位上评的,这是皇家立的寺院,这是州府立的寺院,这个寺院有成就的高僧,高僧和高僧比有八大高僧、八大寺院,这个标准层出不穷,但都已经成为历史了,现在都已经谈不上了。

  白马招觉院是当时最大的寺院,当时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都立了白马寺,这个寺院的前身是周文王立的沣京,秦皇汉武的时候是上林苑,到汉代末年是道教宫观,寺院很大,佛教进入后,进行旧址改造,作为佛教的第一个道场,鸠摩罗什法师来的时候就在这个地方译经,西晋的时候有一个高僧是国师,一直影响着佛教,中国最早的佛教是在长安,西晋兵乱的时候才从这里传出去,唐代是武则天在这里修行,元代也是密宗,是喇嘛,明清的时候袁了凡的师父云谷禅师在终南山修行时,曾在这里弘法,属于禅宗。民国被改成学校,文革的时候还有七重大殿,四十几间壁画。现在就只剩下一个殿,谈不上什么宗派,我到白马招觉院五年,目前正在恢复,正在修建。

  问题:什么人适合修什么法门,法师是否能看出来?

  如孝法师:不管修哪个法门,首先是要安心,然后如理的循序渐进。一定要有师父引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