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复复地问自己:你真的需要信仰吗?它真的是你生命中有意义的存在吗?你至诚把佛教当作终身的依赖了吗?是确确实实、明明了了的清楚吗?即使已经是出家人,可是真正问起这些问题,自己却词穷了。末学惭愧,内心干涸,无法言语。
导师在《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中提到:信仰所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不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一旦涉及这些问题而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支撑的话,人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
对此,末学非常赞同。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因为对死亡习以为常反而麻木忽略,整日奔波劳碌于功名利禄,墨守成规地过着日子。回想自身,信仰佛教前,大概也会如此吧。随欲望而耗费光阴,日子是照样过下去的。随着往昔的福报业力,或许因为升官发财而沾沾自喜,以为站在了人生的制高点成为了人群中的佼佼者,是世人眼中的骄傲;或许因为挫折而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或是麻痹自己,重头再去追求,如此反复……真正是随生死以飘尘,逐色声而贪染,迷沦苦海,深溺邪途……而今,作为一名出家人,要不断深化和巩固自己的信仰,通过理性,依正见建立正信,再辅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使信仰能够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不断得到深化和升华。找到了自己的盲点,明了以正见为药引,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药方,相信总会有疾病好转的那一天。
之前,末学认为宗教都是向善的,都是为了引导所有人成为善良和谐的人。这里导师直接点出问题关键点:关于好人的说法非常笼统,每个人都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好人,但究竟依循什么标准呢?我们真的是在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吗?这个标准依据从何而来
?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能够依五戒十善生活,是人天乘的标准;能够断除贪、嗔、痴,是解脱道的标准;能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满断德(生命中不再有贪嗔痴)、悲德(对众生具备无限慈悲)、智德(具足一切智慧)的佛陀,才是最究竟的好人。所以说,宗教信仰不仅为我们界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更为我们指明了完善道德的途径,能够帮助我们成为具有深度和纯度的好人。简单明了,直截了当,今后末学也可以有底气、不含糊地将这些都分享给有因缘的信众了,感恩导师的智慧传播。走出信仰的误区,避免雷区,自利利他。解除自身困惑的同时,分享给身边的有缘众生。正确看待信仰,如溺水之人抓到救命稻草,紧紧不放。找到生命的意义,运用好宗教这个生命轨迹的指航标,随时打开偏离轨道时的无形向导,在正确认识中阔步向前。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