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不仅有长度,还有厚度、深度,过好每一天。
我们遇人处事常常粗暴而片面,脸谱化的一分为二“好人或坏人”,“朋友或敌人”,正是这种对立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产生了无数痛苦,若能以缘起的角度去观待事物,就能减轻许多烦恼。人的心平静了,也才能有智慧去处理事情。
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意见,往往是根据他过去的某些言行而在心里打下一个标签,从此便带着标签看人
。要多思维人都是会改变的,尽量揭去心中的标签。佛法告诉我们,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身体只是五分之一,人真正的生命在于心识,快乐与痛苦的根源也是在我们内心,心若平静、纯净、安定,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深层的快乐;对人生看得越远、越宽广,内心也才会越清明、坚定。对于修行人来说,“成功”就是“成就慈悲与智慧的功德” 。
智慧是分别事理、决断疑念的能力。智慧也有许多层次,懂得业果之理,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是什么,是智慧;能够多角度、有高度的看待事物,是智慧;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是智慧。闻思修,都是开智慧的方法。
用智慧来降伏烦恼就是“爱自己”,用慈悲来对待他人就是“爱众生”,若反过来,用慈悲来对待自己,用智慧来降伏他人,那就错了。
要懂得如何去“爱”,有智慧的“爱”,犹如慈母爱子,若无有智慧,可能成为溺爱与祸患。修行归根究底是战胜自己,外在只是引发内心烦恼的缘。外在的一切都会随着无常消逝,而自己的身语意业却会留下推动命运的力量。
严以持身,行事平正,不动怒、不轻忽,智慧现前,不令恶欺。体会众生无明、世间苦恼,心生出离与悲悯,不要自己也陷入烦恼混战。
今生的身语意造作,对于宿世种子而言是感果的缘,同时也是未来果报之因,因此是极为重要的。
每个人都很苦,要体谅、理解他人,这样就把对立心转化为了同情心。好好走自己的路,做该做的事,先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解决自己的烦恼,再去帮助更多人。
佛菩萨则不同,他们看透了世间无常痛苦的真相,却选择了留在世间去帮助众生;虽身在红尘,心却常安住于宁静的喜乐中,这就是悲智双运的境界,“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佛弟子应该以佛菩萨为榜样,精进修行。
修行人为人处事,有些表现形式可能与世间相似乃至相同,但其发心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明白自己行为的意义,这就是修行与不修行的差别:是用智慧来支配身语意,还是烦恼、无明在支配?看自己的动机。
诸苦所因贪欲生,若断追求尽诸苦。是身能为诸苦本,勤修厌离趣菩提。三界身心如舍宅,烦恼宅主居其中。汝等应发菩提心,舍离凡夫出三界。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