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萨戒本释义
道源老法师 讲述 智铭居士 辑录
壹、释题
贰、释六重戒
杀戒第一
盗戒第二
大妄语戒第三
邪淫戒第四
说四众过戒第五
酤酒戒第六
结文
叁、释二十八轻戒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
耽乐饮酒戒第二
不瞻病苦戒第三
见乞不与戒第四
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第五
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第六
不持六斋戒第七
不往听法戒第八
受僧用物戒第九
饮虫水戒第十
险难独行戒第十一
独宿尼寺戒第十二
为财打人戒第十三
残食施四众戒第十四
蓄猫狸戒第十五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第十八
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第十九
非时非处行欲戒第二十
商贾不输官税戒第二十一
犯国制戒第二十二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第二十三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
在五众前行戒第二十五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
养蚕戒第二十七
行路见病舍去戒第二十八
--------------------------------------------------------------------------------
「在家菩萨戒本释义」缘起
南投县埔里镇之「佛光寺」,为满该寺开山乐果上人生前之心愿而兴建万佛宝殿破土,同时又因乐果上人百岁冥诞纪念等二大殊胜因缘,特于七十二年六月十三日起至十九日止,举行「在家菩萨戒」传戒法会。
本人皈依三宝二十有一年,在此期间,虽每年有甚多道场举行传戒法会,只以此身业深障重,恶因缘缠绕,迄未参与受戒。此次,因佛光寺监院道愿恩师之慈悲救度,乃能接受菩萨戒。
得戒和尚为道源长老,因年事已高,法体违和,方行出院不久,为续佛慧命,慈悲度脱有情,乃为法忘躯,不畏路途之颠簸,毅然由基隆南下,上山主法,并亲身讲戒。
本人有笔记习惯,聆戒之时,为之笔记,恐所记有误,事后条列呈 长老过目,旋为利益同戒兄弟,乃将所录缮书张贴戒场,阅览、抄录者不乏其人,并有求影印参考书。
长老特饬侍者传谕:「可将戒法释义,以利大众。」
戒毕返家,即行遵 谕注释,正在兴中,内子忽患心脏急症,危于顷刻之间,承 道愿恩师慈悲,急为交涉台北荣民总医院,经大手术后,挽回其生命,由此因缘,耽误注释者达二个月之久。
内子病愈出院,乃继执笔,匆匆以成,疏失违义之处,在在有之,但非有心之错,佛、菩萨当能谅之,并乞先宿大德、读者、同修共谅之。若有功德,普皆回向。
七二、九、三十日谨志于净室
注:此乃依据香港「佛教青年协会」于一九九七年,为纪念该会成立三十周年所敬印伍仟本之版本为底本输入,并改正其错谬之字,如「若」与「苦」;漏列,如原本于六重戒之邪淫戒第四,其戒文最后,漏落「是名四重」,今补上。
其最大错误之处,乃解释「斯陀含」时,所引用之名相。其一、原文:「是三界中各有九地」,依佛学名相,应是「是三界中共有九地」;其二、原文:「九地思惑」,依其上下文义,应是「九品思惑」,今改正。
余者如因计算机字形限制,皆以相通字代之,不一一指出,特此告知。
公历二千零一年六月一日 三宝弟子妙音合十
壹、释题
在家菩萨戒本
【注释】
〔在家〕:
佛弟子共分四众:即出家二众、在家二众。
一、出家二众:即是比丘、比丘尼。比丘又称苾刍,是梵文(Bhiksu)的音译。如义译则有乞士、除士、除馑男、熏士、道士等多种意义。但以「乞士」为义最正。是出家而受具足戒者。男的称「比丘」,女的称「比丘尼」。
「乞士」者,是上乞佛法、下化有情,同时还有下列四种意义:
(一)、净乞食:是乞人的信施,而清净活命。
(二)、破烦恼:修学圣道,以破无数劫来烦恼业习。
(三)、持净戒:尽形寿受持净戒。
(四)、能怖魔:一人出家,魔宫震动,以其必入涅槃,故魔力消退而生怖畏。
二、在家二众:即是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是梵文(Upasaka)的音译。如义译则有近事男、近善男、近宿男等多种意义,但以「近事男」为义最正。所谓「近」,即是「亲近」;「事」就是「奉事」。即为亲近奉事三宝的意思。男的称「优婆塞」,女的称「优婆夷」。
〔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是梵文(Bodhisattra)的音译。如义译,「菩提」可翻为「觉」,「萨埵」则翻为「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就是说,凡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佛弟子,即称之为「菩提萨埵」或简称为「菩萨」。
又「菩提」有「无上道」的意思,「萨埵」有「大心」的意思,就是凡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的佛弟子,叫做「菩提萨埵」或「菩萨」。
〔戒〕:
「戒」梵文叫(Sila),音译为「尸罗」。「戒」是义译。所谓「戒」,是为防制身、心过犯的禁条。就是规定佛弟子何者应作为,何者不应作为的生活标准。
「戒」有清凉的意思,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有如炎火,焚烧行人,戒能消焚熄炎,使行人清凉。
「戒」是一切善法的梯凳,其中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的四个层级,称为「戒」的四位,佛弟子如要由凡夫而登圣位,必须循序以进,非宿世善根福德因缘殊胜的人,不能顿超。
「戒」能息恶,断一切恶习,摒除乱想而至涅槃。如增一阿含卷第二「广演品」说:「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皆由戒成。如是,比丘!行禁戒者,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至涅槃。」
「戒」能生慧,严持戒律,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佛弟子,能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长阿含卷三「游行经」中说:「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又楞严经也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戒能出离三漏,解脱生死,得大果报。学佛即在求智,菩提智性,人人具有,持戒者即能人人生智。
「戒」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
「戒法」:是如来所制,分在家戒法、出家戒法。
「戒体」:戒法授受以后,若能作法成就,即能防非止恶,身心清净发现,故称戒体。
「戒行」:受戒以后的佛弟子,身、口、意三业,如戒奉行,不曾违犯,即是戒行成就。
「戒相」:就是指各种戒法,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四级,是「戒」的四个等位,是小乘戒的分相,所以叫做戒相。
受了戒的佛弟子,要能持戒不悔。中阿含「习相应品」内佛曾说:「持戒者,令不悔义。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不悔者令欢悦义,若有不悔者便得欢悦。欢悦者令喜义,若有欢悦者便得喜。喜者令止义,若有喜者便得止身。止者令乐义,若有止者便得觉乐。乐者令定义,若有乐者便得定心。定者令见如实、知如真义,若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见如实、知如真者令厌义,若有见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厌者令无欲义,若有厌者便得无欲。若无欲者令解脱义,若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生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知如真。」所以,严持戒律不悔,即成圣贤。
〔本〕:
「本」:有广义、狭义的两个意义:
一、广义来说,「本」就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修持方面来说,是道德的基础,故儒家有「君子务本」的说法。佛制的各种戒律,就是佛弟子修道的依据,循戒律可由凡成圣,若信佛学道而不持戒,就是不「务本」,不能得解脱智,永远是个凡夫。
二、狭义来说:「本」就是「书本」,即是由六重戒二十八轻戒集成的这个书本。
【旨意】
这个「在家菩萨戒本」是由「优婆塞戒经」中的「受戒品」录出。它适用的特定对象,仅限于在家众,而不适用于出家众,所以才叫做「在家菩萨戒本」。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