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之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寻求解脱,而解脱是什么?解脱之后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这些问题更引得无数先贤圣人竞折腰,无数的历代聪明人苦苦这是这些问题。所谓的宗教、所谓的哲学要探讨的也是这些终极提问。
佛像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教派:禅宗,也不例外。几百年来,禅宗这门佛学涌现出无数位大师,而这些大师就是那些真正体验过解脱的人。
正是这此得道解脱的人使得禅宗在中国佛教世界里,成为影响力最在的教派,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到了一枝独秀的地步。
其原因何在呢?
佛境著名学者麻天祥对于禅宗的认识还是非常到位的,他说:“禅宗之禅,是中国僧人和学者,借助创造性翻译,而实现的创造性思维。它建立的基础是中国的庄、老,而不是印度的佛教和婆罗门。是借佛教之躯,而赋庄、老之魂。它不是一种信仰,而是建立在对自心体认基础上的辩证思维。”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之所以能够一枝独秀,跟它本身的独特性有关,禅宗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融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如道家的老、庄、易等具有良好根基的学术里。二、禅宗的门槛非常低,是一门大众化佛学教派。
历代禅宗大师而从我们众生的角度看,修佛练道,其背后最大的原因是对现实和人生的不满, 但是,从佛教原本的核心教旨来看,如果抱求佛或者交易的目的去修佛,那肯定是不得要领,无论怎么努力的修证都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佛教原本最基本最核心的教旨又是什么呢?
六祖慧能讲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这个“波罗蜜”,也就是“到彼岸”
。“到彼岸”在佛教里换一种说法就是解脱或者涅擊。但为什么学佛之人需要解脱呢?禅境因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那些世人所认为的快乐其本质也是苦,因此人生和世界都是不值得留恋。这些理论和认识对于那些失落的人或者生活不如意之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至于世间我们曾经历过的那些多美好的东西,在佛教看来其实都是虚幻,或者说被幻象迷惑住了。为此佛经中不惜用大篇幅来教我们如何剥去美好事物的外衣,看出它们原来的本质。
这就是学佛或者修证最真实的目的。
禅画等你学有成,证有所悟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世界、人生、人身都如此不值得留恋之后,你离罗汉的境界就已经不远了。这时候你就会像《黑客帝国》 的主人公一样,突然觉悟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美丽世界原来只是个假象,而这个假象的世界又如此可厌,于是,你接下来自然而然的想法就会是赶紧“解脱”。
所谓解脱,是什么呢?解脱后的境界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们用普通人的思维和逻辑实在是不容易搞明白的,因为现实当中也没有见过谁真的解脱过。真解脱的人也未必会告诉你,他解脱之后感悟到的世界的情景。最多也是会说也一句“不可言说”来让参悟。因此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谁真正把解脱后的境界告诉你,或者他告诉了你也体会不到。
如果我们怀着历史精神来看问题,就得承认佛教当初确实是厌世成份更多一点,尽管它确实存着普度众生的情怀。但佛学的更思考和精力都是用在了出世和解脱之上。
因厌世而求解脱,解脱也就是“到彼岸”,即波罗蜜。无论彼岸究竟如何,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此岸的世界是不值得留恋的,是需要尽快摆脱的。所以佛教也被称为“出世间法”,评书里常说僧人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话说回来,慧能大师所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 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他老人家到底真是关注“到彼岸”,还无论如何,佛教的宗派无数,歧义无数,普通人关心此间生活的人更是无数,这些都会深刻影响到教义的逼真度。甚至,人们所信奉的其实却是教主所否定的,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近代名人太虚大师就曾经发起过一场佛教革命运动,宣扬“人生佛教”,将佛教的关注重点从寻求解脱转到到体悟人生。不可说不是一次突破的努力,对错暂且不论,后世自有评说。
著名学者高月明曾尝试用量子学来解读那佛学,他如此描绘解脱后的世界,他说:那些解脱得道后的人可以看到生死轮回、看到时间的起止,看到比我们三维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一句话,我们的三维世界里的人生他们看得一清二楚。也就是他们处于三维以上世界里。
注:一维(线)是二维(平面)的影像,二维是三维(立体)的影像,三维是四维(悟道后的世界)。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