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如梦”、“人生是苦”。在既梦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弥陀慈悲的救度,被弥陀所拥抱的人,是世间第一幸福的人。
不是躺在床上作梦,才叫做“梦”,我们现在就已在梦中了!无穷尽的轮回便是大梦,所以逆境不必感到苦恼,顺境也不必过于欢喜,因为一切都是未醒的浮生之梦。
学佛的人,最基本就是要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缘的假相。因为那不是真实,无有本体,所以不能永远存在。人的一生,成、败、得、失、穷、通、祸、福,都有他的因缘,而且也只是一时,不是永恒性的,不是不变化的,因此随缘过日,不用太在意。
凡夫都有贪、瞋、痴、慢、疑,因此一定有各自的烦恼与执着,既然这样,就不可能彻底的体谅对方、包容对方、怜惜对方,彼此也就不敢倾诉心中的种种烦恼。夫妻再怎么恩爱,儿女再怎么孝顺,再怎么样的相聚一堂,内心还是孤独。台湾有句俗语说:“心事谁人知”,谁敢把内心全部掏出来跟人倾诉呢?又有谁能够互相理解而相互包容呢?所以再怎么样恩爱的夫妻,也很难尽情的倾诉心中的苦闷、烦恼与秘密。一个人的时候固然孤独,家亲眷属相聚一堂,也还是孤独的,所以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人生像什么呢?如牛赴市,步步近死,即使位高权重还是难以避免阎王的审判,一旦命终的时候,则悔惧交至。《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想到死了以后生命到底是继续存在还是断灭?如果继续存在,到底是向苦的地方去,还是向乐的地方去?总之,不明、不知,就会不安。我们之所以会造业、痛苦、不安,都是因为二个字──“无知”。无知所以造业,造业所以痛苦;也由于无知才不安。
美国上世纪有一位旅行家,特地去拜访一位哲学家。当他到哲学家的家里一看,非常惊讶;这个哲学家除了摆满书籍的一个房间、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更谈不上豪华的装饰。旅行家就问哲学家:“你的家具呢?”想到不哲学家反问对方说:“那你的呢?”旅行家回答:“我,我是路过,我是做客,所以并没有家具。”哲学家说:“我跟你一样。”我们在这世间,其实是受业力来轮回,不过是来做客而已。
这个地球上大约有六十亿人口,这六十亿人口在一百年之内全部都会死去,当然会有极少数人还活着,但再多过几年,也都非死不可。
一般人对死都非常忌讳,有人看到死、听到死、想到死,都说是不吉利的,这就表示人对死的恐惧。但是再怎样恐惧,也非面对不可,逃避它最后会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积极的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超越凡情,不可以逃避,要勇于正视死亡。
一个人再怎样的有学问、有名位、有财产、有权势,到死的时候一点都用不上,那时只有孤独、无伴、恐惧、黑暗、无助、无力,只有孤零零的去面对阎罗王的审判。所以在《念佛感应录》(一)的〈序文〉有一句话说“鬼卒带走之路,流泪独行;阎王呵责之庭,屈膝孤悲”,就形容的非常好。“流泪独行”,流泪的、悲伤的、无奈的、不得不跟着鬼卒走,再恩爱的人一个也无法陪伴在身边,再权威的人一个也不能让自己所靠,到了阎罗王的面前,不管以前如何的有权有势,这个时候双手空空的跪在面前无所抵赖。
所以《无量寿经》说,一个人临终的心境是“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人的本来命运是什么呢?就是“悔惧交至”,他最终命运也是“悔惧交至”。如果没有这个法门是无法大安心,始终都是恐惧的。
其实,人之欲望都是不干净、有污染,而且是深沉的。虽不显露,却如暗流,可谓根柢深植。平时按兵不动,一到想起心修行时,欲望便起,处处成障。因此修行乏力,直觉地狱之火一直燃烧着身、燃烧着心,那个时候,只有绝望。所以,人一到最后,无不绝望。因此,《无量寿经》言:“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佛教重视死,重视无常,目的是要超越它。所谓:“阎王注定三更死,不能留人过五更。”死是不许商量的,一旦面临死的时候,怎样求情都不可能。
人生都是一个缘,不是报恩,就是报怨,不是讨债就是还债,只要债还完了,业了了,就一定会离开这个世间;如果这个业债还没有结清,要离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学佛者要认清这个事实,碰到逆境时,要知道这是我们过去自己播下的,不是上帝所安排,也不是阎罗王所判定,完全是我们自己安排、造作而来的,应该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的甘心来承受,这样才能够还清这个债务;不然旧债未还,又加新殃,岂不是永远都在结冤结怨?永远都在冤冤相报。
有一首偈说:“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我们都晓得有明天、有明年、有将来,所以今天都为明天准备,现在都为将来准备;如果有下辈子的话,岂不是这辈子就要先为下辈子准备了吗。
一般人在临命终时有三种爱,爱就是执着。
(一)境界爱——对环境的执着。所谓环境,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亲人,我们所住的地方,还有我们的名呀、利呀、地位呀,这些执着。
(二)自体爱——对自己身体的执着。不晓得这个身体也是假的、因缘和合的、一时拥有的、最后非离开不可的。
(三)当生爱——临终时,知道境界、身体都执着不了,又是死后有没有另一世界,苦或乐。他最后最关心、执着的就是未来的这件事,这叫当生爱。
活着的时候,没想到死后这件事情,将一生的青春奉献在儿女身上,浪费在贪图五欲之上,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生死大事准备过、计划过,直到要死了才懊悔起来,所以经典上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内心既懊悔,又惧怕。
人要断气时都会颠倒,过去所作的业,善的种子、恶的种子,都会浮现。我们现在因为有第六意识,可以分别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但是断气时,第六意识就会随着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识没有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就会浮现。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恶业浮现,就好像做梦时,第六意识较薄弱,所以毫无顺序、毫无逻辑、毫无条理,时间、空间都很混乱,没有一个能控制的主人,一般人死的时候大都是像这样子的。
神识无时间空间之隔,无上下左右前后之分,故亦无过去和未来,临命终时正处超越时空的永恒当中;若业力现前,刹那之间,立刻前往,投胎转世,故亦是升沉交关之紧要时节。
生必有死,但一般人对死后的有无,死后将会如何,一无所知,一旦面临死亡,往往惊慌恐惧,不知所措。人若能了解死亡的真相,而且知道死后另有永恒安乐的归处,便可安心面对死亡,不忧不惧。否则对死有惧,则求生畏死;然死既难免,则生亦有怖。
人对死的恐惧是一种普遍共有的心情,但是再怎样恐惧,也非面对不可,逃避它最后会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积极的面对它,就有可能解决它、超越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逃避,要正视死亡。很多出家人,尤其是高僧大德们,往往以一个大大的“死”字贴在床头。
我们去参加告别式,或为人拈香,要体会不是只有对方如此,有朝一日,我们也会像他那样,躺在那里。学佛修行这件事,现在就要进行,不能期望将来,也不能等待明天,如果是期待将来,就有无尽的将来可以期待;如果是等待明天,永远都在等待明天。这样,终有一日会措手不及,那时才懊恼遗憾,已成徒然。
所有人都非一死不可!若老实地凝视这事实时,我们的人生便会陷入黑暗之中,因此平生尽量地忘怀于死,这是世人共同的心态。然而,即使我们能忘记死,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若能正面跟死接手,并解决死的问题时,自然也就能够真正得到明朗快乐的人生了。
我们今天忙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烦忙不断。不知不觉间,寿命随着日夜而消减,好像风中之灯烛,随时都会灭掉。灯灭了,就继续轮回六道,永无穷尽。可是我们却茫茫然地,悠悠忽忽地,不知道害怕,也无所惊觉。今天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就要把握现在头脑清醒,身体健康,好好自我勉励,追求不生不灭、不受轮回、永恒常住的法门。
所谓“往者已矣”,世间人大都死后便随业流转,一去不复返。若有人死而复生,告诉我们濒临死亡时的意识状态及死后的种种历程,让我们有生之年做最好的选择与充分的准备,则能身心安稳,生死安然。
透过“濒死体验”的各种事例,让我们明确知道,并非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而是死后尚有善恶报应,六道轮回;也有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的极乐世界与弥陀救度。
捐献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断气时捐出心脏、肾脏等身体器官,当下要开刀;另一种是大体先放着,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解剖。两种当中,一般念佛人要往生极乐世界,应选择第二种,就是身体留给医学院解剖使用,因为医学院解剖不会一断气就开刀,不至于影响往生大事。如果当下要捐献器官,就要考虑你的忍辱心够不够?会不会起瞋恨心、痛苦心?
须达长者发心为释迦牟尼佛建造祇园精舍,在丈量地基的时候,舍利弗看到地上的蚂蚁,当下利用机会对须达长者说:这些蚂蚁从七佛以来都一直当蚂蚁——“七佛以来,犹为蚁子”。一尊佛出世要经过多少时间,甚至多少劫?何况“七佛以来”,时间那么漫长,都是当蚂蚁。而第八位佛就是弥勒佛,祂还要再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到这个世间成佛,龙华三会,那个时候,这些蚂蚁,是不是已经离开了蚂蚁之身呢?纵使离开了蚂蚁之身,能够得到人身吗?所以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有句话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学佛的人,常听到这句话,可是听入耳中,如果没有深映入心中,也等于听而不闻。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看到一只鸽子,当下对舍利弗说:“这只鸽子的罪业,即使八万劫后,仍然是鸽子。”即使八万大劫都还是鸽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人身?得到人身后,又是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佛法呢?所以,我们既然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尤其是听闻到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净土法门,就必须当下掌握,誓必今生今世求生净土,无有退转。
过去久远以来的每一尊佛出世,都会教化度脱无量众生,善根成熟的众生也都得道解脱,但像我们这样罪业深重的众生,却一次又一次地漏于诸佛救度之外,如果没有法藏菩萨站出来为我们发愿,以我们这样的劣根种性,未来无量大劫又将会像过去一样漏于诸佛救度,永无出头之日,这是我们要知警觉而慎重考虑的地方。
所谓六道轮回,往往是在三恶道比较多,任你有拔山盖世的英勇、有掀天揭地的才能,但是谁能避免在阴间与阎罗王面对面对簿呢?只有超然世外,念佛愿生极乐世界的人,不只免于跟阎罗王见面,甚至能使阎罗王对他恭敬礼拜。凡是念佛的人,不但鬼神不能害他,阎罗王也不敢请他来。
人的寿命,以目前来讲,平均八十岁;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最短的是五百岁,它的一天是我们的五十年;最长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四千劫,以人间来看,是很长了,但是以佛的眼光来看,还是很短,短到什么地步?善导大师说“犹如电光”,闪电一闪,我们还来不及眨眼,它就消失了,是那么的短暂。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在轮回,再恩爱的亲人也会离开,即使见面也不相识。
对于苦境,我们不要纯粹认为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缘,没有苦,我们很难想要解脱;因为有苦,才使我们寻求解脱之道,所以我们反而要感谢这个苦的因缘。遇到人事物的逆境时,应该换个角度来看,因为有苦才使我们得以警惕,对厌离娑婆世界的苦与欣慕净土的乐的心更深,所以应感谢苦。如果无法了解这一点,而是一味的埋怨苦,将会从这个苦进入另一个苦。
世间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因缘和合,缘总是会尽的,尽了就彼此离开了,所以,这个世间永远都是无常的,这个世间是痛苦的,到最后都成空的,没有一个能让我们主宰,唯有到极乐世界,才是真正不苦、不空,永恒存在,安乐自在。
家庭的存在,团体的存在,甚至社会、国家的存在,都是暂时性的,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父母、夫妻、子女再怎么样的恩爱深重,但是,无可奈何,总有一天要面临“生离死别”。因此,人生的相聚就好像鸟儿,在树林里结巢而居,灾难一来,树林的鸟儿就各自逃难纷飞而去,要再相聚就很困难,所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不是永远存在的,就不是真正的存在,就是虚假。
所谓信仰,就是相信有一种思想是我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我们为这个信仰而活,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这个信仰献身。因为它超越自己的生命,高于自己日常的生活,就像日月星辰在我们头顶上照耀着,使我们相信它而抬起头来仰望,因此叫做信仰。
信仰是一种心灵之光,照耀着我们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既不知目标在何处,也无法辨别方向;不晓得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晓得人生的目的、永恒究竟安乐的皈依处在哪里?这样的话,虽然活了一辈子,都是浑浑噩噩,可说是虚生浪死,到最后又随业流转。因此,信仰对我们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人一出生下来,就已经被判了死刑,而且,这个死刑是不定期的,它什么时候来临我们不知道,但是说到就到,我们要预先为自己送终;为自己送终是现在就发愿愿生极乐世界,不管死亡什么时候来,一旦来的时候,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不必等死亡那一天,才让别人为我们助念超度,现在就可以亲自为自己准备。
好不容易生而为人,并得闻佛法、依法修行,却不能在佛法当中寻找到今生今世可以当生成就的法门,岂不是在佛法当中只结一个缘,下一辈子又继续轮回,那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谁敢保证下一辈子还能当人?即使当人,谁又能保证能闻佛法?即使幸而还能闻佛法,但能保证下下辈子吗?能够保证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吗?所以印光大师说:“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所以,今生今世既然学佛,就必须把握今生今世可以解脱的法门,也就是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其实极乐世界是成佛的境界,是享受果报的,不是到那里又再学习、再修行,所以这个法门既容易、又殊胜,殊胜在哪里呢?殊胜在能当生成就,而且往生能够当生成佛。
没有大智慧,不会选择念佛;没有大福报,怎么能够遇到念佛法门呢?所以,念佛往生不只是大福报,也是大智慧。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