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发布时间:2023-11-22 05:16:15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我们都知道父母也是平凡人,父母也会犯错,但是子女对于父母,不忍心见到父母的过失,所以我们在上一集末后,末学就引用我们俗话有一句话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永远不会犯错,而是做子女的不忍心看到父母的过失,不忍心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大舜没有见到他父母的过失,所以他终于成就了一个孝子的美名,进而成就他圣人的地位,都是从这一分不忍见父母之过而引申出来的。闵子骞没有见父母之过,所以他能够说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们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所以在家庭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态度,他再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就能用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所接触的人、事、物,这样的一个环境。所以在这一段我们看到『亲有过』,确实亲会有过失,父母会有过失,但是这些过失,由于孩子不忍心看到,所以必须要劝谏,『谏使更』。而态度是怎么样

?『怡吾色,柔吾声』。为什么“怡吾色,柔吾声”?因为恭敬父母。我们昨天讲到,敬到了极处,就像子路负米,又像泰伯采药,完全的把心放在父母的身上,这是态度。『谏不入,悦复谏』,这是告诉我们“孝志不移”。为什么他的孝志坚定不移?因为对父母的孝心没有改变。最后『号泣随,挞无怨』,是“心意终敬”。这几句话都是因为没有看到父母的过失,才做得出来,并不是父母真的没有过失。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跟我们讲到,“事父母几谏”,这是告诉我们劝谏的时机。“几谏”这个几是几个的几,我们念“基”,这个几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家都知道,事物很微小的时候,那个叫几。譬如大家知道,枪枝扣的那个叫板机,为什么叫板机?就是它扣的力量很小,可是子弹发出去的力量却非常的大,很大。所以这个几所描述的就是事物刚刚发展的时候非常的小,可是它的影响力却会非常非常的大,这个叫几。在前几次我们提到“事虽小,勿擅为”,这个也是几。为什么“事虽小,勿擅为”?我们都了解到,我做一个比喻,神木,合抱之木,几个人才能把它围起来,可是这么大的树木,它的种子有多大?那种子大概只有我们小指头这么大的种子,那样子小不小?很小,可是条件具足,它就能长那么大。换句话说,有智慧的人,他是在小的原因上就留意了,不会等到结果出现了才来抱憾,不会的。所以“事父母几谏”,意思就是说,事奉父母,在什么时候劝?在父母的过失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要劝谏。而几就是过失还在隐微之处,他就去劝谏,不会让父母的坏习惯已经形成,或者是过失已经形成,他才来劝谏。那个时候太晚了,怎么说?因为坏习惯一养成,不容易改变。

现在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父母的过失在很微小的时候,为人子的可以发现?这个是我们要研究的地方,为什么我们可以发现?因为我们全心全意的在父母的身上,关心父母,他就可以做得到。因此有几个重点,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就是一个孝子,当他在过失隐微之处就开始劝谏,第一个它的效果好、容易成功,能帮助父母改正这个过失;第二个,这个孩子在劝谏之后,因为很容易成功,很容易把父母的过失转化掉,所以孩子在外界的看法当中,这个孩子就没有博取孝子美名这样的一个,我们叫副作用。怎么说?等到父母的过失很大的时候,为人子的要劝谏,很难劝谏。可是有些人他的居心并不是非常的良善,为了博取孝子的美名,这个我们在历史上也见过的,养成父母之恶,或者是养成兄弟之恶,再来劝谏,让社会大众称赞他是孝子,这个是有发生过的,但是这个居心是非常不好的。

特别在《大戴礼.曾子事父母》这一篇文章有讲到这个道理。有一次曾子的学生叫单居离,简单的单,那个字要念“善”,单居离。他问曾子,问曾子什么?他说“事父母有道乎?”事奉父母有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有没有方法?曾子说“有”,很简单的就告诉他的学生,“爱而敬”,对父母就是爱,而且是敬,就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我们经常提到,但是我们一般的人对它认识得不深刻。你说中国的教育教什么?就是教这两个字,爱跟敬,换句话说,中国儒家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我们今天讲孝道,孝道是爱行于父子之间,这就叫孝道;悌道,爱行于兄弟之间,这叫悌道;仁,爱行于一切的人事物之间,这就是仁,它不是很复杂的。但是由于我们对爱没有经验,什么意思?因为人生下来,我们如果没有给他创造一个学习爱的环境,他不懂得什么叫爱。我们现在的家庭功能丧失了,家庭的功能式微了,所以孩子一出生,在这个家庭当中他感受不到父母之爱,其后遗症是他长大之后他不懂得怎么爱人。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是为你好!为你好,可是他用的方法让别人很难受,为什么?他不会爱人,他不懂得如何爱人。

所以我们看到社会上作奸犯科的人,这已经是情况比较严重的,大多数的人虽然他没有作奸犯科,可是他的人际关系不良,或者是到处跟人家相处起冲突,让人反感,为什么?他不懂得爱。为什么不懂?回到他的家庭,就发现他家庭的功能有缺失。这个也是我们很多在监狱里面做教诲师的朋友,跟我们做过这样的分享。他告诉我们,有非常多的朋友,他误入了歧途到监狱里面,他们就去统计,发现到监狱里面的这些朋友,大概有非常高的一个比例,是来自于一个缺陷的家庭,家庭有缺陷的。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一定要非常注意一点就是家里要营造一个亲情的氛围出来,我们每一天花多少时间陪我们的孩子?这个就是在教孝,在教孝道,他才知道一个“爱而敬”。所以我们对孩子能爱,能够付出我们的爱,孩子长大他就能够爱人。所以我们观察,世界上真的没有坏人,你说那他为什么作恶?因为他少爱,他不是坏,没有坏孩子,只有少爱的孩子。他会去伤害别人,是因为他不懂爱。

所以曾子这里告诉单居离,他的学生,“爱而敬”,非常简短,可是已经抓到核心的部分,把这个爱字的核心抓住了。爱是无条件的付出,譬如说我们的左手帮助右手,你看左手受伤了,右手帮助它,这是没有条件的,它是一个整体,同体的一个状况,这个是真爱,父母对孩子都是如此。这个爱的能力会被欲望给破坏掉,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于爱会疏忽了?因为他贪着欲望。爱跟欲望是一个互相消长的,欲望多,爱就少;爱多,欲望就淡薄。可是现在麻烦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下一代把欲望当成是爱,那这个就麻烦了,明明增长的是自己的贪欲,结果他把它误认为这是爱,尤其是男女之间这样的相处。你看为什么现在男女之间这么多不理智的相处?比如家庭暴力也好,或者是言语上的暴力也好,或者是男女交往分开之后互相伤害,这种状况很多,为什么?把欲望当成是爱,他不是真爱,他不是无条件的为对方付出,不是这个。所以学习爱从哪里学习?从父母身上学习。

曾子就讲,“爱而敬”。再来他说,如果父母的行为符合道理,我们叫顺应自然,符合道理,做孩子的要遵从。如果父母的行为不合乎道理,就是这里讲的“亲有过”,就要劝谏,这个就是做孩子的义务。但是如果劝谏了,父母没办法接受,要注意,父母没办法接受的时候,必然产生一些过失,这些过失会导致父母受到社会大众的指责跟批评,为人子的不忍心看到这样的状况。所以曾子就讲,如果劝谏,父母没有接受,怎么办?要让社会大众认为父母这个过失是因为我这个孩子所引起的;换句话说,就把罪过揽在自己身上,这是曾子说的。你看,曾子他做到了,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但是后面曾子又补了一句话,他说“从而不谏,非孝也”,只是一味的盲从父母而不去劝谏父母,这个不是孝道。“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就是只是劝谏父母,但是不去顺着父母,这个也不是孝道,因为已经跟父母对立了,这也不是孝道。所以你看孝道是非常深刻的,它是恭敬到极处的,否则没有办法做到这个。而这一些都是我们做人的基础,只有做到这个基础,下面的谨、信、泛爱众那才能谈。没有做到这个基础,一下子要跳到泛爱众,做不到。

所以他又说,“孝子之谏”,一个孝子的劝谏,“达善而不敢争辨”,什么叫达善而不敢争辨?就是孝子的劝谏都是,我们叫合情、合理、合法,我们现在说,孝子的劝谏非常的有道理。可是有道理,换句话说,那就是父母没道理?不能有这样的心,所以他不敢争辩,他没有一个跟父母争辩道理的那颗心,没有。我们想想看,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有道理应该怎么样?据理力争,应该要得理不饶人,那就错了。你看中国的文字,大家想想看,道理道理这两个字,有道才有理,道是放在理的前面。什么叫做据理力争?这个据理,没错,他有理,他占理,所以他据理,可是力争无道,他没有道。再来,得理不饶人,得理,他有理,可是不饶人,他无道,他没有道。那我们就晓得了,没有道的理能叫道理吗?没有道的理就伤人,就把人给伤了。
所以我们很清楚的就是为什么孝道这么的重要?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你有理,你要怎么把这个理传出去?得有道,有道,别人才能接受。所以中国文化讲一个什么?讲一个化字,感化、教化。为什么是这个化字?因为它有道。换句话说,没有道,必然是什么?对立,对立就无法感化、无法教化。所以真的是,我们要从这里体会的话,我们就会了解到,要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要先改变自己;要帮助一个人,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帮助自己;我们要让别人受益,首先我们自己要先能受益。所以“达善而不敢争辨”,你看他明明有理,可是怎么样?不敢争辩。他不会觉得父母你怎么水平这么差,连这个道理你都不懂,你看他不会有这个想法,所以他不敢争辩。

曾子继续讲,“争辨者”,如果以为我有道理,我就跟父母据理力争,给父母很大的压力,甚至于举很多的道理来压父母,他说“争辨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就是因为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在家里跟父母就形成这样的对立,那就是他作乱的根苗。他到社会上去,他学得愈多,他懂得愈多,他批判的能力就愈强,换句话说,就形成了傲慢的习气。为什么叫傲慢?傲慢我们用四个字来跟大家解释就比较清楚,叫做“自是非他”,这个是就是自己对,我对;非他,非是否定,否定就是你错,我对你错就是傲慢。凡是我们心里有一个念头,就是“岂有此理”,这就是傲慢,高下心存在着,这个就是傲慢。而那个根苗从哪里来的?从事父母有争辩的心,就是我们昨天跟大家分享的“腹诽”,事父母用腹诽法,父母讲我们,表面上很恭敬,可是肚子里面不高兴,肚子里面抵触。末学告诉大家,其实古人还能做到表面恭敬,现在是连表面恭敬也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是“作乱之所由兴也”,我们就很清楚,为什么社会这么乱?父子关系起冲突,他的冲突太大了。而父子关系的冲突来自于什么?教育先后次第怎么样?颠倒了,这我们昨天讲的,先教知识技能,忽略了品格,忽略了孝道。所以曾子是真懂的人,他讲这几句话。

再来他就讲到,劝谏父母,动机非常的重要。而我们就要自己观照自己的动机,曾子讲“由己为无咎,则宁”。什么意思?由己劝谏父母,让父母能够改善他的过失,是因为害怕、担心父母养成这一个坏的习惯之后,父母受到社会大众的批评,或者是自己伤害自己。他如果出发点是这一个爱父母的心,“则宁”,就是天下太平,因为这颗心是爱心,这颗心是恭敬心。下面这句话重要,“由己为贤人,则乱”,这个就是说,劝谏父母,想要博取孝子的美名,这个念头就是名闻利养的念头,就是大乱的根源。所以曾子讲的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做伪君子,任何东西只要掺杂虚伪,它就变质了。一丝一毫的虚伪都不能掺杂,这叫真诚。孝心是真诚心的什么?具体的表现,而中国人的学问就是扎在这个孝道的基础上面,之后他才有可能把这个至诚心扩大,对象把它扩大,不仅仅对父母,下一篇我们要讲的就是“出则弟”,还要对兄弟。最后曾子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孝子无私乐”,孝子没自己私人的,我们现在讲嗜好、兴趣,没有。他说“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没有自己的兴趣、嗜好,没有的,父母忧心的就是我忧心的,父母操心的就是我操心的,父母喜好的就是我喜好的,忧父母之忧,乐父母之乐。所以这个是养父母之慧,帮助父母智慧怎么样?提升。

有没有一种情况是劝了一辈子,父母都不接受的?有没有?有,怎么办?我们现在劝了一、二次,我们就烦了,不跟你讲,没有办法沟通。事实上劝了一辈子,父母都没有接受的例子,你看婆罗门女劝她的母亲,劝了一辈子她的母亲有没有接受?没有接受。婆罗门女有没有跳脚?有没有争辩?你看“达善而不敢争辨”,没有,她没有争辩,她怎么样?顺从,还是顺从。最后她的母亲怎么得到她的帮助?你看母亲过世了,一辈子都没有听她的,你说这样子她的母亲受益吗?受益。为什么受益?因为她孝志不移,她孝的志向没有受到任何的动摇,没有说算了,我就不孝顺妳,妳冥顽不化,放弃了,她没有。一直到她的母亲过世,她怎么样?她因为对母亲的孝道,她怎么样?她提升自己的德行,她契入了圣贤人的境界,就这一分心帮助了她的母亲,她母亲得度了。所以学这一段,养父母之慧,我们千万不能只看眼前,好像我讲的你必定要接受,不是这个样子的。

帮助父母是如是,帮助一切有缘的人,是不是也是如是?没错。可能我们在讲学的过程当中,你看,我们看到孔子讲了一辈子,他是周游列国,到处去推销,没有人理他,没有人接受他,可是他有没有气馁?没有,劝了一辈子,“亲有过,谏使更”,他劝了一辈子,没有人接受。可是孔老夫子的学问,最后不在当代起作用,而在后世奠定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基础,一直到清朝末年。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确实,如果他老人家劝了一、二次,别人不听,他就放弃,他的志向就动摇了,永远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我们这一辈的人没有办法受益。所以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这是养慧,养父母之慧,乃至于养一切人之慧、帮助一切人觉悟,都要用这个态度。这个我们就讲过去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