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为净土二祖,阿弥陀佛再来,是佛法净土宗理论最主要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目前净土法门一向专念不杂修的专修理论就是善导大师创立的众多净土理论方法之一。下文中蓝色粗体字一般为善导祖师著作《观经疏》、《往生礼赞》等著作中的原文引用(除非文中特别标明是佛经原文或其他祖师的开示),以下不再一一注释。本编者对下文做了文字编辑。
净宗法师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第21课-4:本愿不虚,称名必生---善导大师「本愿四十八字释」之文
本愿四十八字释
我先把善导大师的这一段文读诵一遍。它一共有十二句,每句四个字,总共四十八个字。所以,这一段文叫「本愿四十八字释」,就是以四十八个字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以及我们众生念佛必生,所以叫「本愿四十八字释」。四个字、四个字一句,就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体裁是一样的,第十八愿的愿文也是四个字一句。我来读一遍(前面六句二十四个字是来解释第十八愿的愿文,下面六句二十四个字是解释第十八愿成就,就是第十八愿完成之后,它度化众生的功效):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是六句。下面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的解释很简略、很明朗、不复杂。个个听得懂,人人做得到。这个就是最著名的「四十八字释」。我想还是把第十八愿的愿文也来读一遍,然后大家来比较,看看善导大师是怎么解释的。
原译本与汇集本
第十八愿的愿文,我这里所引用的都是康僧铠的译本。可能有的人读诵的是夏莲居的汇集本,那么,这样就有差距。以我们来讲,我们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来修学的话,我们是依据康僧铠的原译本。因为我们的祖师善导大师就是依这部经来解释的。包括历代的净土宗的祖师,道绰大师、蕅益大师、 印光大师,通通都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这样我们学习就有传承。如果依据现在的汇集本,就没有传承了,因为愿文都不一样了。善导大师当初没有汇集本,这个汇集本是在民国时代,夏莲居老居士用心汇集的。应该说,夏莲居老居士很费了心,不过呢,我们不提倡。
有人问我对汇集本有什么看法。我说汇集本代表夏莲居老居士修学《无量寿经》五种本子的一种心得体会,这是他个人的心得,不能做为佛经。对于这五部经,他认为「哪里比较通畅、哪里比较重要,我把它集合在一起」,用心很好。但是,毕竟(他)不是圆满果地的佛陀,还是有妄心用事,所以,我觉得这是不可取的。所以,不管是我们修学的传承,还是佛陀经言的权威性,我们都应当依据原译,因为有梵文本的根据。比如说我们在读诵第十八愿的时候,善导大师是依据康僧铠的本子来解释,这样我们就有依据了。
第十八愿愿文
康僧铠的原译本第十八愿愿文是这样说的(一共有九句话、三十六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这是两句。「如果我要成佛的话,我要救度十方众生。」你看,双方面出来了,「我」和「众生」出来了。那么,「众生」,有三句话是让众生做的,众生做哪三句呢?信愿行: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是众生,归你做」。众生如果能够这样做到,剩下两句就是法藏比丘祂来做的:
若不生者,
「如果这个信愿行的众生,你不能往生到我的净土──往生这个事由我来做」。
不取正觉。
「如果我不能令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众生往生到我的净土的话,则我不成佛!」
接下来两句说: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不过,造有五逆重罪和诽谤佛法罪的众生不在救度之列。」
这是第十八愿的愿文,九句话、三十六个字。
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
善导大师的解释,我们读起来好像差不多,用了七句话。他把后面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两句略掉了,不解释。为什么略掉呢?就是善导大师认为: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当中,「五逆谤法不救」是方便说,在你没有造作五逆谤法罪之前抑止说:「哎!你不要造这两个重罪,你如果造了,要下 地狱,我不救你。」那么,实际的意思是暂时的抑止,真的造了五逆谤法的人,也要救。所以,大师在《法事赞》里就说: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五逆谤法、十恶重罪的众生,罪灭可以往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即使是谤法、阐提之辈,他能回心念佛,通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除了在《观经疏》用抑止和摄取这个方便来解释「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外,其它的地方往往都略掉这两句话、八个字不解释。以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说:五逆谤法的人也可以得救。所以,他略掉。他说:
「若我成佛」:这就是解释「设我得佛」,是一样的。
「十方众生」:没有解释,还是「十方众生」,很明了,很好懂。那么,包括一切众生:佛教徒、非佛教徒,男人、女人,出家、在家,中国人、外国人,人道众生、天道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众生……通通包括在内──「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把「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这个已经跟大家说明了,这个「十念」,有人解释得很复杂,清净心十念哪、大悲心十念哪……如何如何复杂的「十念」。善导大师就说:这个「十念」,就是「十声」,十声念佛就叫「十念」;「乃至」解释为「下至」,「下至」就包括「上至」,「下」就是往下,你没有寿命了,来不及了,只念了十句佛,那就念十句佛;如果寿命延长,「上至一形」,相对而说,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人十句、一句的念佛,都在「乃至十念」之内。所以你看,祖师的解释很圆满,「乃至」解释为「下至」,「下至」就包含不仅仅这十声,只要寿命延长,随我们的忙闲,念念念佛,这个意思;「十念」解释为十声称名,所谓「下至十声」。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没有从文字上来解释,只解释为「称我名号」。当然,两种深信之文,也是在解释这里的「至心信乐」。有的人对这里解释得很复杂,说「你要这样信、那样信,信到什么程度啊……」信到什么程度呢
?就相信「你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就够了。所以,「信」,就是信「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善导大师是用行法(因为「称我名号」是个行)来解释我们的信心。这个好不好理解呢?我想还是打一个比喻,打比喻好理解。善导大师的思想,不让我们落在我们的心这一边,不是我们信得好能往生,而是就我们信的对象、信的内容: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让我们往生。比如说我们现在饿得要死了,没得吃。人家拿出一个地瓜来,香喷喷的给你吃。但是,你怀疑这个地瓜有毒(或者你不认识,或者你怀疑),那么,这个时候,拿出地瓜的人就说:「你要相信啊!你要相信吃了一定能饱!」是不是这样劝他?那么,等他相信了之后,他不吃能不能饱?能不能活命?他信得再好:「哎呀,我听你讲了这么多,这么有营养,这么香!肯定能饱!」他非常相信,但是他不吃,能饱吗?他还是饿,对不对?
只要把地瓜拿出来,他愿意吃,他虽然不讲,但是他自然就能饱,对不对?我们说:「我信啊,信得不得了!」但是不念佛,能往生吗?不能往生!念佛就像吃地瓜。只要你念佛,你嘴上不用讲,你自然往生。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你对这个将死的人,你把地瓜放在背后,你说:「你相信,你信了就能饱。」他有信心吗?「怎么信怎么信?」没有看见东西。好,你不用讲许多,你把地瓜拿出来,他自然就有信心了,「哎-!」给到他手上,他就知道自己不会饿死了。「称我名号」就是实实在在有这个地瓜可以吃,就这个道理。
所以,善导大师不讲虚的,他不让我们落在自己心里去猜想,而是说:「你只要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这是解释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