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在线网

夏坝仁波切:为什么要学佛(四)

发布时间:2024-08-25 05:13:48作者:地藏经在线网
夏坝仁波切:为什么要学佛(四)

那事物本身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一切万事万物只有两种存在形态:一个就是现象,一个就是它的本质。

究竟的快乐根源之一:缘起之理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一个水杯,它的现象是什么呢?包括它的颜色、形状、内外的各种形态以及构成水杯的土的成分、水的成分、温度的成分、风的成分、空间的成分等等,这就是这个杯子的现象。这些成分一旦聚合了之后,就变成了这个杯子。

因此,佛教为什么讲包括水杯在内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呢?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构成,必须要有构成它的原料——因,和它的缘,比如包括制造杯子的工厂、工人等等。另外,只有在我们用这个杯喝水的时候才称之为水杯,这就是杯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因果是不虚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过它的本质却是自性皆空的。

虽然水杯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水杯,那我们为何称之为“水杯”呢?这只不过是人们给它强加了一个水杯的假名,安立了这样一个水杯的假名而已,之后我传你、你传他就变成了“水杯”。其实在它构成水杯的每一个事物当中,都没有称为“水杯”的一个东西,去掉这些所有构成的成分之后,剩下的也没有“水杯”。所以说,水杯的自性是皆空的。

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话,水杯真是“水杯”的话,那这个水杯就变成从它本身的角度来说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说,无论用这个水杯喝茶还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须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这样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谓“水杯”,不是事物本身当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们给它强加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

由于事物本身不是这样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许多事物聚合在一体的一种暂时的凝聚,或者是暂时的一种聚会而已。所以说它的本质是自性皆空的。那么这跟佛教有什么关系呢?佛教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并不是因为是佛所说,才应该是这样;而是因为事物本身就是这样,佛才这样说而已。

我们反过来说,比如在有些宗教里面,因为是某一个主或某一个神灵所说,所以必须是这样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们佛教的理论,几千年以来,佛之所以这样说: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是缘起,本质都是性空,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这样,佛亦只不过说真话而已。

因此,咱们的佛祖是发现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创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认有什么创造事物者、有什么决定命运者,人们的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在任何一个神灵的手里。所以说命运是老天爷的安排等说法,佛教一概不承认。只有自己善恶的业力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决定了你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不是某个神灵决定了你的命运,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的原理。

但是,既然现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佛教为什么又说它的本质是皆空的呢?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或者真谛和俗谛。俗谛就是现象、缘起的意思,真谛就是本质、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龙树菩萨曾经在《中观论》当中说:

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以胜义谛

这就是说,佛陀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一个是世俗谛,二个是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呢?世俗谛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因果不虚的现象、缘起,故此我们要除恶扬善,要断除一切业以及烦恼才不会受苦。

什么叫真谛呢?真谛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质,这就是真谛。所以说,佛是通过二谛来讲法。

究竟的快乐根源之二:性空之见

既然如此,那这个跟“证得灭”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能灭掉对于万事万物自性的执着,你从此以后便不再会生起贪欲心或憎恨心。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房子,电视机里面看到的良马、名车、金银珠宝等,你不会产生想起偷窃它,或者想办法把它拿出来的这种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这个电视里面显出来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摄后冲洗出来的影象,实际上不是真的。所以说你在屋里面搁再大的电视机,没有任何一个人对里面显现的任何事物产生偷的想法,也不会生起任何一个贪欲心和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它是假的,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碰到的或心里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够明白如水中月、镜中影,或者如电视机里边各种的形态一样虚假不实,那么再也不会对它生起在乎心。因为没有了在乎心,也就不会(生起)想得到的贪欲心,也不会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不了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说一旦远离了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会有痛苦、难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乐了。

其实我刚才所说的真正的快乐,就是没有任何折磨、没有任何难受、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没有了贪欲和憎恨,从何而来难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没有了。没有了它就是证得灭,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果。

无论是断除一切烦恼心的小乘罗汉果位也好,还是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大乘无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静的灭果。所以说证得灭果才是我们要所求的。而且通过禅定的修法,非常坚定的一心修炼,就可以得到一禅、二禅之上的身安乐和心安乐,然后用智慧来观察事物本身的实相。当一旦观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后,就安住于这样的落空当中修习禅定。通过这种反复修炼,最终会彻底在意识形态当中消除这种贪欲和嗔恨以及把一切万事万物当真的那种习气。所以说,这时候,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行为的时候,你再也没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没有了在乎难道就没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举,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这种追求,不是在乎的贪念的这种追求,所以说他就没有难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说,“证得灭”。

佛说:于苦集灭道圣谛当知、当修。

第四句话叫“趋入道”。既然刚才所说的灭果如此殊胜、如此快乐,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你得到这样的快乐呢?在佛经里面讲,闻思三藏经典、修三学道法,便能证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趋入道”。但是你要趋入道的话,前提要知道什么是道,因此要学、想,所以说闻和思非常重要。

闻什么呢?律藏、论藏、经藏等一切佛教的经典。有些人认为:“哎呀,看经书会起烦恼心、分别心,还不如一心念佛号。”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你不学佛经,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义,所以说也永远不得解脱。因此你必须要看三藏经典,读三藏经典,而且还要在上师面前聆听这许多许多的三藏经典的内涵。因为这些才是你修道当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后如何趋入道呢?只有三个: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一:修戒学

这个戒就是戒律,有人认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么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难守啊?我说:你说错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把戒当作捆绑自己的一种枷锁,而是把它当作庄严自我的,比金银珠宝还要超出百倍的庄严装饰。由此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使得我的行为和言谈举止非常的规范和完美,没有缺点和漏洞。因此,有了菩萨戒——十八根本戒或者二十八根本戒或者四十五堕戒等等的话,不仅仅是行为和言谈举止,包括心里的动念在内都会非常的清净、完美、规范。戒不是用来捆绑自己的,而是用来庄严自己的。所以说让我感到非常的庄严。

那么这个戒是以什么样的方法来规范自己起心动念、行为和言谈举止呢?无论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还是密宗戒,它们都是通过约束的方法来让你规范行为、言谈举止和心里的动念。实际上就像调伏一匹野马一样,首先通过用绳子来把它的四肢全部绑紧,然后再由许多人来抓住它,调伏它。同样,握们这种淘气的心现在也是非常的野,需要调伏它

。那用什么方法来调伏它呢?就是用戒律的方法来调伏它。只有通过戒律,才能驯好握们这个心马,才能够让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达到完美,这就是第一步——戒。

那么只要有戒就行了么?不,还要有定。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二:修定学

定学,实际上就是很多经典里面所说的心学,是三学——戒学、心学、慧学的一种。因为禅定这个概念比较小,如果你要说定的话,一定要说修的内容为定,不能说禅定那种简单的定,说心的话就更恰当了。在《入菩萨行论》中就说的是戒学、心学。

那么这是什么呢?这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修心的方法,你要永远约束自己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呢?若要让自己主动约束自己,从被动地约束行为言谈举止和念头,变成为主动地约束行为言谈举止和念头,这就要靠心学或者定学。如何做呢?一般心学或者定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观察修,还有一个叫定修。

什么叫观察修呢?不用把自己的心放在某一处、一心不动,不要这样,可以去思考,但是思考的目的是围绕在如何改变某一种内心的习性,这就叫观察修。比如说咱们修的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就是拜上师。为什么要拜师父呢?要是没有老师来教导你、引导你,你怎能从一个凡夫俗子最终达到智慧、慈悲和德能都圆满的无上菩提殊胜果位呢?是不可能的。这要有非常复杂及有次第的系列修行才能达到。所以说必须要有引路人,这就是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之理按照菩提道第广论来说,有如下几点:

1.所亲近的对象——善知识应具备的德相;

2.亲近者——弟子应具备的条件;

3.亲近善知识的胜利功德;

4.不亲近善知识或不如法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5.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6.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大概总共有此六个部分。

然而《掌中解脱》中用四个方面来讲:

1.亲近善知识的胜利功德;

2.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

3.心里如何亲近善知识;

4.身体的行为如何亲近善知识。

这个问题在《学佛为什么要拜师》这个光盘当中我已经讲过了,在这里不再多加阐述了。

总之,这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宗喀巴大师说,一切修道之根本是如何修亲近善知识之理。说是一切修道的根本中的“根本”两个字非常重要,要是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修任何一个法都不可能得到任何一个成就,所以说学佛者必须拜师。没有师父或没有如法地亲近善知识,不会得到任何一个功德及增长。

然后就要修暇满人身难得,要知道现在我们得到的人身就有“八暇十满”这么好的条件。然后,我们要充分了解人身的无比价值,并能够充分发挥具有无限作用的人身价值。然后要明白人身虽是无价之宝,可是他很短暂,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因此要取“大义”。这个暇满人生难得之法,将来我也会讲怎样才能做到。人生有意义就如这样所说。

然后,要修习生命无常,三恶道的痛苦,以及皈依三宝。因为你没有生起怖畏三恶道痛苦之心的话,你不可能真正的皈依三宝,所以说要观三恶道的苦,它是生起皈依心的最根本的因。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