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认为,人们之间的冲突是因为贪嗔痴慢疑等五毒蒙蔽了智商而造成的。人世间最贵重的财富是大爱和慈悲。凡人的爱是从自私开始的,占有欲太强的情绪肯定不能长久,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要把爱转化成亲情。西方人的说法是因为多巴胺的活跃而让人产生了强烈的欲望。这种很冲动的强烈欲望也就能延续几个月,最多也就三年时间。这时,我们需要学会把这种爱培养成亲情。因为亲情是永远的,这是依靠。这种依靠,并不单纯是“我要需要你、你要依靠我,你是我的财产、我是你的财产,我占有你、你占有我”那么简单,这些都是自私的,这种依靠是建立在互相产生尊敬和信任基础上的无私奉献。
两个人组成一个家庭,一个人占有另一个人一段时间可以,时间长了就会有分歧,或许有一个就会这么想:我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是你的战利品或财产,我不能老听你的话。两个人从小在不同的环境、家庭背景下生长,走到一起,怎么可能没有分歧和冲突呢?一开始彼此忍耐一点,是因为还有所谓的“爱”在;久而久之,一个人没办法忍耐另一个人,冲突就产生了。
在家里,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索取,对方早晚会爆炸的。有的家庭中太太很好,先生就一味地索取,不尊重对方;有的家庭则是反过来的。这种不尊重,迟早会爆发出冲突。这种爆发很特别。有的家庭里,当年的爱变成亲情,有一方会忍,忍了一辈子就会发现,因果业力自然发生效果。一个家庭里,男的忍辱心很高,女的一直发脾气的,四五十岁以后就开始变,慢慢地,之前忍着的就有爆发力了,之前愤怒的就开始底气不足了,最后整个家庭就完全转过来了。我一直在看这种“笑话”。也有男的老是欺负太太,女的忍气吞声,到五六十岁后整个倒过来,到了晚年之后,之前傲气十足、脾气很坏的男人就低声下气,老太太天天训着他。我在想,因果业力,以前要等人死了才报,现在很快就能看到。我经常告诫弟子们:先生要对太太好。而太太经常放肆的,我就跟她说:保留自己的福报,不然晚年会受到报应。
人有时候很傻,对待亲人的态度总和对别人不一样,总这样想:他是我最亲的人,我不愿意在他前面掩饰,所以我就把所有的情绪发给他。想想看,对方也是人,不是木头,你把所有的情绪都发泄给他,他能忍多久?除非他是菩萨,菩萨对众生永远都是忍。对方毕竟还是凡夫俗子,随着你每次对他的发泄,他对你的爱一直在减弱,到最后,原来关系很好的,现在有外遇了,要离婚。有人面对这种情况还想不通,觉得莫名其妙:他之前对我这么好,为什么说变就变了呢?他怎么可以这样?反过来她还要怪变的这个人。
其实不外乎是这样:你欺负他太久,他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他也希望找到一个觉得很舒服、有安全感、可以依靠的地方,因为跟你没有办法,你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出气筒。
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对待周围的人,情绪要有所保留。对待朋友、情侣或家人也是要如此,不能因为对方是我们最亲的人,就毫无顾忌地发泄。这是最蠢的做法。
对自己最亲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有时候可以对其发泄,但还是适当把自己的不良情绪收回来。我经常告诫我的弟子们,两口子吵架无论吵得有多凶,有些话是千万不能说的。因为有些话是会伤到对方心灵,会把心碎成一段一段的。既然他是你最亲的人,就更不应该用难听的话去伤害他。人发脾气的时候可以胡乱骂,可以胡乱说,对方能理解,但应该有个底线的。
大部分人当他发脾气时毫无理智,就会对他最亲的人说最难听的话,把对方的伤疤一片片撕裂开,想在亲人心上砍多少刀就砍多少刀。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亲情就淡了。这种负面情绪会一直囤积,他不是伟大的修行者,不会自己焚化,时间长了就是一大堆情绪垃圾。到最后,他的爆发力会显现,那个原来发脾气的人就会受到惩罚。
所以,在一个家庭中,彼此要多留一点空间。即使是对自己最亲的人也一定要尊重,不能肆无忌惮。
为什么我们不跟外面的人发脾气?在外面,不敢这样对别人,因为别人会反过来报复自己。为什么我们要赤裸裸地“砍”自己的亲人,要见到骨头才肯罢手?人有时候意想不到这些,还觉得自己爱他才会这样“砍”。这是很愚蠢的做法。很多人会这样做,特别是很多男人,在外面工作辛苦劳累,跟老板和员工都不敢发脾气,回到家里,就把怨恨情绪带回来了。
西方人在这方面就处理得特别好。在外面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只要离开了办公室,办公室心情就结束了;回到家里就是他温暖的港湾,这里是他充电的地方,是感受亲情、友情的地方,他会在这里充分享受快乐。不管他多累,都会跟家人郊游、散心,过自在的家庭生活,他不会把工作和生活的两种情绪混淆在一起。而我们多数人经常分不清楚工作跟家庭的关系,把工作经常带到家里,把家里的事情带到工作中,生活非常乱。
所以,你如果真的爱对方,这种爱必须是博大的,要从自私、有占有欲的爱变成无私的爱
。是要为对方着想、真正为对方付出的那种爱,哪怕有一天真的对方觉得跟你不适合,要离你远去,你也会很坦然,因为该付出的也付出了,该爱的也爱了,如果对方问心无愧,你就让他去吧。对自己的另一半,需要这样的大气。对孩子也是这样,当孩子有一天要离你远去,你也很坦然,因为你对孩子已尽力付出了,对他问心无愧,孩子爱去哪儿你都没有遗憾了。所以,我们要学会让小爱变成大爱,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付出爱,就需要为对方着想,为大众着想,延展爱的好办法就是从亲人开始,到我们住的社区,直至爱天下众生。
我们行动上能做的有限,但一定要有这样的心态,避免不甘愿的情绪。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占有欲太强的时候,经常不甘愿。会这样想:为什么你不和我讲好话?你以前经常送花给我,为什么现在不送了?你以前很亲切地叫我妈妈,现在你为什么不叫了?以前你亲自帮我煮饭,现在为什么不煮了?由于这种占有欲的存在,我们希望一件事情能永远不变。其实,真的有人天天送你花,你也会很快烦的,或者希望改成送钻石和银行**更实际点,天天说同一句话,也会觉得很无聊。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习惯它的变化,在变化中学会为对方的利益着想;只要大家过得快乐了,我们心态上也能够越来越放得下。这个时候,我们给彼此的压力就越来越小,压力小了,自然而然人的凝聚力就强了。有压力的地方,很多人都是避开的;没有压力、很轻松的地方,大家都愿意来。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来佛堂呢?你看平常在家里不做家事、都是当老板的,到了佛堂,愿意扫地、擦地、煮饭、洗碗,什么都愿意干。因为在这里没有压力,觉得很轻松,然后大家一起乐呵呵,通过彼此对付出的感恩,亲情显现出了很大的力量。所以,爱的双方,永远要记得对方对我们的付出很多,而不要老想“我付出了,你没有付出”。
现在很多家庭,先生主外,太太主内。先生去上班,太太每天忙家里的事情,东忙西忙,收拾得不错。但先生老觉得“钱都是我挣的,我养着你,你在家里只是寄生虫而已”,太太在家里的付出他觉不出来。太太就认为,自己在家里忙忙碌碌很辛苦,照顾家人老的小的,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为什么我就像你的奴隶仆人一样,你可以每天东逛逛西逛逛的”,也不考虑先生上班工作的辛苦。如果换种思路,各自为对方去想,家里的气氛就会不一样了,怨声少了,笑声多了。用感恩的心多想自己得到了什么,少想还没得到的。我们每个人不缺爱的能力,缺的是爱的心量和爱的智慧。
【摘自上师嘎玛仁波切《用好你的富缘》】
版权所有:地藏经在线网